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验观察渗透树脂和氟保护剂处理的脱矿牙釉质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比较再次脱矿后的脱矿深度,评价渗透树脂和氟保护剂预防治疗后牙体再脱矿的能力,为渗透树脂在早期龋治疗中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收集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因正畸拔除的新鲜第一前磨牙和完好的第三磨牙,清除牙面残留牙石和软组织,用慢速盘状金刚砂片在喷水冷却的情况下从牙冠颊侧取4 mm×4 mm×2 mm牙釉质块,颊面牙釉质作为实验区域,使用碳化硅水砂纸打磨(依次使用600#、1000#、1200#、2000#)、齿科用抛光杯抛光表面,使其为一光滑平面,便于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放入超声清洗机中清洗,去除表面打磨产生的碎屑。将样本随机分成4组,每组10颗。实验区域以外涂抹抗酸指甲油,实验区域分别进行如下处理:对照组(A组):不作进一步处理;脱矿组(B组):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脱矿;渗透树脂组(C组):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脱矿后按照操作说明使用渗透树脂进行处理;氟保护剂组(D组):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脱矿后按照操作说明使用氟保护剂进行处理。干燥后肉眼观察牙釉质表面色泽和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实验区域表面形貌和粗糙度。实验二收集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因正畸拔除的新鲜第一前磨牙和完好的第三磨牙,清除牙面残留牙石和软组织,颊面使用碳化硅水砂纸打磨(依次使用600#、1000#、1200#、2000#)、齿科用抛光杯抛光表面,放入超声清洗机中清洗,去除表面打磨产生的碎屑。颊面中间部位划出4 mm×4 mm的方形区域作为实验区域,实验区域以外涂抹抗酸指甲油,将实验牙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21天脱矿,制备牙釉质脱矿模型。将脱矿后的样本随机分成4组,每组10颗。实验区域分别进行如下处理:一次脱矿组(A组):涂布两层指甲油;二次脱矿组(B组):不作任何处理;渗透树脂组(C组):按照操作说明使用渗透树脂进行治疗;氟保护剂组(D组):按照操作说明使用氟保护剂进行治疗。将实验牙再次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脱矿21天后制作磨片,使用含有荧光素钠的乙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测量脱矿深度。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脱矿组牙面粗糙度Ra和Rq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渗透树脂组牙面粗糙度明显降低(P<0.05),渗透树脂组与氟保护剂组Ra和Rq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渗透树脂和氟保护剂分别处理脱矿牙釉质后,牙釉质第二次脱矿的深度均小于未处理组,渗透树脂组二次脱矿深度显著低于氟保护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渗透树脂处理后的牙面粗糙度明显优于脱矿组,大于正常牙釉质,氟保护剂处理后的牙面粗糙度与渗透树脂组相近。2.无论渗透树脂还是氟保护剂都具有一定的预防牙体再脱矿的能力,渗透树脂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氟保护剂,提示渗透树脂预防牙体二次脱矿的能力优于氟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