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主流语境,源自于西方国家19世纪诞生的“被动防御保护”思想。即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等自然保护学说的影响下,诉诸于划定边界尽可能大的岛屿式生态空间,对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隔离保护。这样的保护方式,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和结构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界定出自我维育能力不足、被动防御人类活动的城市生态空间,往往导致生态空间沦为城市中易受侵蚀的敏感地区;同时,受保护的生态空间在自我保护中沦为孤岛,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难以自我维育和自我更新。针对“被动防御保护”难以保障城市生态空间自我维育能力的问题,本研究置身于西方自然保护界在破解“被动防御式生态保护”方法局限性时,达成的新共识——“积极生态保护”语境中,通过研究其五大视野转变思维,聚焦城市生态空间的自我维育能力增强,探索出“生境化”的城市生态空间规划途径。研究立足于“生境”这一聚焦自我维育的生态学概念,在理解生态空间自我维育能力的实质和发挥机制的基础上,借鉴欧亚国家“生境化”生态空间规划经验,吸纳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动物行为学及景观生态学等学科对生境“功能、过程与结构”的认识,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生境化规划方法体系。方法体系包含“生境制图——焦点物种选择——核心生境查找——生境廊道构建——生境网络复合优化”五个步骤。首先,以“可描述、可识别、可预测”的生境为空间单元,在多源数据的支持下进行生境制图的信息综合;进而,在能表征区域生态功能健康的焦点物种的指示下,通过解译物种得以存续的环境条件,评价出适宜物种生存的核心生境;再基于物种的水平运动与空间阻力,进行生境体系的连接与网络化;最后复合多物种生境网络,构建出由“核心生境”和“连接系统”组成的理想生境网络,从环境安全等要素考量进行网络的优化与修正。在成都市新都区生态本底保障规划中,生境方法的应用为新都区构筑了一个自我维育的生境空间本底网络框架,实现了对生态保护和城乡发展建设进行支持的多重目标。该方法以城市生态空间的自我维育能力为聚焦点,运用国内外生态保护规划的前沿视野作为理论支持,以提高城市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为抓手,用“生境化”为城乡生态空间“被动防御”的困局求解,从而保障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生境格局的健康稳定和功能发挥,实现从“被动防御”到“积极保护”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