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大家,一向博采众长。1990年翻译并发表了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自我矫治》,同时,他体悟到,翻译是一种理解和解释。他不满于“让翻译牵着鼻子走”,希望能有所作为有所发现发明创造(王蒙,2003,pP 10-11)。其后,他创作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之《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是“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创伤、残缺、修复、重生的苦难历程”(张抗抗,2001:4),王蒙先生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的一面镜子”,是“当代文学一面不倒的旗帜”(崔建飞,2003,pp 100-103)。王蒙翻译的契弗小说《自我矫治》与创作“季节”系列长篇之间的关系,很值得研究。契弗是王蒙先生最喜爱的美国小说家。从他翻译的契弗小说《自我矫治》到后来创作的“季节”系列小说,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他的“季节”小说创作在主题、人物塑造和叙述话语等内容上存在接受、创新,及二者的中间地带。本文旨在运用比较文学原理从文化层面研究王蒙先生的翻译与创作,试图找到他翻译契弗小说之后对自身“季节系列”小说的创作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背后的文化成因。通过以上讨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王蒙先生由翻译对自身创作产生的影响是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改写的必然结果。通过讨论,本文希望能在以下方面做出一定贡献:一、希望本文通过对王蒙先生的翻译与自身创作之间关系的分析,分析他的“季节系列”作品对契弗小说的接受与创新背后深层的文化原因;二、希望本文对比较文学学科的文本化做出贡献;三、希望本文能继续推动中西比较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