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四年的时间,由文洁若直译,萧乾在此基础上润色意译的《尤利西斯》,被李传玺称为这本“天书”的“最佳译本”。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国内学者对萧译本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针对翻译是较为丰富的,而且几乎每个学者都采用了其独有的视角,但是就目前来说,研究还比较散乱,没有形成系统,而且大多集中于目的论、等效理论等较为传统的翻译理论,而对译者的翻译过程,尤其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认知方式所做的研究非常少。鉴于《尤利西斯》的晦涩难懂,文洁若在翻译中秉持“一个零件也不肯丢”的翻译原则,尽可能将原文所有的内容都翻译传达出来,当然他们也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同时也为了读者能够在差异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尤利西斯》的真实内涵,萧乾夫妇采用了“补偿”策略,特别是在隐喻的翻译上。本人通过对原文以及萧译本的比较,发现译本中有234处采用了“补偿”策略。译者采用如此多的补偿是基于什么样的认知考虑呢?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尤利西斯》萧译本的隐喻翻译补偿策略进行研究,探讨萧乾夫妇在采用这种译法的内在原因,进而解答在中西文化差异下,译者如何做到“不丢一个零件”的原则,由此也渴望阐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深刻解释力。论文在第一章概述了《尤利西斯》原作和萧乾、文洁若中译本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原作和译作的对比,指出萧译本隐喻翻译补偿策略大量运用的显著特征;同时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即识解理论,并介绍了识解的四个维度;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研究综述,回顾了前人从文学、文体叙事学、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中识解理论来研究萧乾与文洁若译本中隐喻翻译补偿策略的新思路,并提出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第三章通过大量典型译例说明萧译本中对隐喻翻译的补偿有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其中显性补偿包括对隐喻来源、隐喻三要素、隐喻意义的尾注补偿;隐性补偿包括增益、释义和归化,皆为文内补偿。第四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出发,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内在机制,说明补偿策略十分符合人类的普遍认知规律。第五章为结论,再次阐述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并指出因为认知语言学理论尚未形成系统,所以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尚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