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田庄仪《庄镜》集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PO1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庄仪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山西女诗人,著有《庄镜》集。这是国内仅存的一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山西官宦女诗人的完整诗歌别集。田庄仪的一生经历可比宋代李清照,其诗歌风格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特征,她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清王朝康熙雍正年间从动乱逐渐走向兴盛的时期,通过她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官宦女诗人的社会生活情景,并感受到当时这些女性诗人的心路历程。可以说,《庄镜》集正是那个时期官宦女诗人的一个真实缩影。本论文从五个方面展开对《庄镜》集的研究,试图通过个案研究达到了解、梳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官宦女诗人创作的共性和个性的目的,这也为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女诗人文学、社会、生活、思想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 田庄仪生平考 研究《庄镜》集,首先要了解作者和其家庭背景,本章从正史、地方志、《庄镜》集诸文献中寻找资料,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对田庄仪生平及其家庭情况的考证论述,主要成果是整理出了《田庄仪年谱》,为《庄镜》集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 《庄镜》版本考略本章主要针对各种目录著作对《庄镜》版本著录以及《庄镜》本身卷首的总目、序言、引文等各种体例及其内容展开研究,探讨这些体例及其内容与《庄镜》本身的关系,以及其在研究《庄镜》中的作用。第三章 《庄镜》常三立诗歌评语本章通过《庄镜》中常三立评语的形式与种类、感情性主题意象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常三立是田庄仪的丈夫,《庄镜》的编选定稿和刊行都是常三立在田庄仪刚刚去世的几个月里、满含着悲痛的心情完成的,这些评语对于我们研究田庄仪的生平、思想、创作实践诸方面提供了最好的参考。第四章 《庄镜》作品时间分段及其心路历程本章主要是从各个阶段田庄仪的作品创作及其心路历程两个方面展开对《庄镜》作品的研究。作品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作品、婚后至去三湘作品之前的作品、婚后赴三湘的作品,这主要是从《庄镜》是一部“诗史”(反映诗人社会生活)“诗人心灵史”(反映诗人心灵归宿)的角度展开论述为出发点而设置的。第五章 《庄镜》与清代山西女诗人现存别集之比较本章将田庄仪和她的《庄镜》集放到山西地域清代女诗人群体中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田庄仪《庄镜》集现存的文学、历史学术价值,一是想找出这些清代山西籍女诗人成长的社会背景以及其作品的共性特征。最后总结,《庄镜》集的核心思想是“梦”“镜”“空”,而清代乾隆时期山西兴县官宦女诗人康惠兰的集子“留梦阁诗钞”也多次出现了“梦”,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巨著曹雪芹《红楼梦》也出现了“梦”“空”等字样,这些相同的思想对于这个时期的官宦女诗人群体来说,可以说是她们的文学创作、社会生活、人生意义的共同注脚。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山西女诗人田庄仪《庄镜》留存至今,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一面似空非空的镜子,这面镜子正如《庄镜》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以为无也,而显矣”“以为有也,而隐也”。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这样一个作家,他六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以一篇《孤岛》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不急不躁,不媚俗不张扬,执着而坚韧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文学理想,认真而用心地营
本文采用铬酸氧化法,吡咯、噻吩化学沉积法及铬酸氧化后再吡咯化学沉积的方法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进行了处理,研究并讨论了这些方法处理UHMWPE纤维的各种影响因素
康复医学专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各院校的康复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所不同。由于缺乏相关办学经验,许多问题都还在探索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对此我们进行
贵州铝厂随着生产的提产,对水量的需求与日俱增。贵州铝厂由氧化铝厂、热电厂、电解碳素片区三大部分组成,目前已有部分再生水回用,但是并没有实现全部废水零排放。为了响应国家
刑事言词证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产生的各种以人的陈述为表现形式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刑事言词证据具有能动性的特点,并且通常都是直接证据,但同时又具有易反复、易变的
本文主要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出发,探讨传播媒介的多型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媒介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能带来媒介能力的飞跃。依附于媒介之上的
我国的旅游饭店业在存在很多弱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机遇。在充分把握这些机遇占领更多的国外市场时,饭店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罗尔斯的契约论在其正义理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与思想灵魂。通过契约论,罗尔斯建立了其庞大而严密的正义理论,无论“是原其初状态”、“无知之幕
家族是古代中国封建秩序建构的基础单位,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无数个煜煜生辉的家族,他们在共同的家法家学、家族精神氛围、家族传统文化熏陶下结成一个家族文化团体,从而或在文
艾苏哈卜·凯赫夫(山洞中圣贤,Al-Sahab Kahf)传伊斯兰教产生以前就已经传播并且在《旧约》、《圣经》等书上记载过。艾苏哈卜·凯赫夫故事就基于这些来源,内容逐渐完善,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