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性家蚕品种选育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随着高效省力种桑养蚕技术的实施,选育适应养蚕新模式的抗性(抗高温高湿)家蚕新品种及其推广应用,对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家蚕抗高温高湿机理,尤其是抗高温高湿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对于培育家蚕抗性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论文利用广东蚕桑种质资源库的蚕品种资源,开展家蚕受高温高湿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和中肠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研究,取得以下实验结果。(1)对家蚕在高温高湿胁迫下的耐受力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12个家蚕品种中,932(高)抗高温高湿的能力较强,而皓月则对高温或高湿相对敏感。(2)对12个家蚕品种在不同温湿度处理条件下的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家蚕品种血淋巴总SOD活性与其系统来源相关;高温耐受性家蚕品种932(高)血淋巴总SOD活性显著高于敏感性品种皓月。(3)在设定的高温条件下,相对湿度为75%时家蚕的死亡率高于相对湿度95%时的死亡率;而相对湿度为75%时的五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性低于相对湿度95%时的总SOD活性。(4)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在高温或高温高湿胁迫下的932(高)和皓月中肠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和高温高湿处理后,中肠细胞网状结构发生空泡化,微绒毛杂乱脱落、细胞结构解体,内容物散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从组织结构上看,耐受性强的932(高)比相对敏感的皓月更能耐受高温和高温高湿的损伤。(5)以高温耐受性品种932(高)和敏感性品种皓月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温和高温高湿处理18h的中肠样品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共建立了6个样品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验证及诱导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或高温高湿处理后,在932G中分别有316和303个差异表达基因,在皓月中分别有284和27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分布在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及氧化磷酸化等功能途径;差异表达基因的Real-time PCR验证结果与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基本吻合。(6)对GST、HSP70、SOD及GBP4个基因在高温和高温高湿诱导后的表达情况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或高温高湿处理后,GST在2个品种中的mRNA转录水平都明显降低。HSP70在932(高)的相对表达水平先缓慢上升,在24h达到高峰后下降;皓月HSP70的相对表达水平在12h后一直下降。SOD在932(高)中被上调而在皓月中主要表现为下调。GBP在932(高)中除处理18h时上调外,其它时间都下调表达;而皓月则除处理6h和30h外,其余时间都上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