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雪和冰川是冰冻圈地表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其时空分布与变化一直是地学和气候学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积雪作为地表最活跃的自然要素,研究其从流域到区域性乃至全球的面积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雪线是降水的零平衡面,作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是与林线、冰缘线和土壤线等界线同等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划线。青藏高原地区地处我国西南区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不仅是我国的低温区之一,更是我国稳定的冰川发育区和积雪分布区。由于区内地形复杂,气候在东西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准确提取雪线,研究雪线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地学、水文学和气候学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探索研究了利用MODIS数据提取青藏高原雪线的方法,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2001-2011年间雪线变化的时空特征。首先,基于CIVCO地形校正模型,在校正MOD09GA反射率影像的基础上,以NDSI阈值法提取积雪图像,并利用MODIS去云算法对积雪影像进行去云处理,获取每日无云积雪分类产品。其次,以每日无云积雪分类产品和MCD12Q1土地覆盖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雪线高程提取和雪线绘制方法。最后,选取基于MCD12Q1土地覆盖产品的区域雪线高程提取方法,利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建立2001-2011年青藏高原雪线场,分析雪线分布规律,监测近11年来青藏高原雪线时空动态变化,包括2001-2011年间雪线高程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雪线场和雪线等值线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藏高原地区,MOD10Al逐日积雪产品低估了积雪面积。与TM图像提取的“真值”积雪图相比,验证区的平均Kappa系数、总体识别精度和积雪分类精度分别为0.57、85.69%和65.35%,而基于CIVCO校正模型改进后的积雪影像(COMOD)则分别达0.61、86.46%和73.66%。说明自定义积雪分类影像(COMOD)可以有效地识别我国青藏高原晴空地区的积雪时空分布动态。2)利用经地形校正的逐日去云积雪面积图像(CA)的雪线分析方法提取的雪线高程,在青藏高原各分区的空间分布各异。精度评价结果表明,与真实的雪线高程相比,基于CA及DEM提取的理论雪线高程略微偏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3) MCD12Q1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包含冰覆盖和积雪覆盖的分类信息,基于该产品的雪线提取方法考虑了坡向因素,可以更加科学地提取雪线点。对雪线点和雪线高度场的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雪线点的高程值平均相对误差为5.9%,总体略低估了雪线高程值;基于克里金法的雪线场低估了雪线高度,因而高估了实际雪线场的分布范围。与利用CA方法提取的雪线相比,该方法更适合于提取青藏高原地区的雪线信息。4)2001-2011年青藏高原地区雪线的空间分布总体遵循2个基本规律。在整体上呈南高北低和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具有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雪线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大,尤其在高原腹地,雪线高程值有高低交错分布的特点。5)2001-2011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雪线高程、最大雪线高程和最小雪线高程总体上呈波浪状上升趋势。多年平均雪线的高程变化波动不大,维持在5000m左右,升高幅度不显著,增幅不到100m;最大雪线高程和最小雪线高程相对波动较大,最大变动范围分别为348m和31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