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背侧中缝核光信息传导通路对视觉诱发本能防御反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御反应存在于包括人在内的不同物种中,它对于机体的生存至关重要。小鼠面对迅速迫近的物体(Looming stimulation)时会本能的做出逃跑(Flight)或凝滞(Freezing)动作,进而使得刺激所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有研究提示looming刺激诱发的防御反应是由皮层下通路进行介导[1]。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并不清楚视网膜中何种类型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在负责感知此种威胁性信息,脑内其它参与调控防御反应的核团也需要进一步确定。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运用最新的逆行跨多突触病毒示踪、光遗传、化学遗传、在体光纤记录、电生理以及行为学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参与调控looming诱导防御反应视觉通路的结构及功能。结果显示:1)视网膜内特定类型RGC在接收looming信息后,可通过轴突分支将looming信息分别传递至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SC)和背侧中缝核(Dorsal raphe nuclei,DRN);2)looming信息经由此类RGC的介导一方面可激活SC-丘脑后侧外核(Lateral posterior nuclei,LP)-杏仁核(Amygdala,Am)通路来启动防御反应,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激活DRN中的GABA神经元进而抑制DRN中5-HT神经元的活动,最终保证防御反应的顺利执行。本文结果首次回答了小鼠视网膜内何种类型RGCs在感知并传递looming信息,揭示了全新的视觉诱发恐惧防御反应的调控环路机制,加深了我们对光信息调控情绪相关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的理解,并可为临床上自闭症、恐怖症等防御反应障碍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褪黑素是存在于从藻类到人类等多种生物体中的一种激素类物质,具有调节睡眠、增强免疫力、抗衰老及抗肿瘤等作用。褪黑素在哺乳动物中主要是由松果体合成且合成量很少,但是对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影视行业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观众提升了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意识。因此,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质量与数量有了新的要求。当下的封闭空间影片以其特有的低成本、“小而精”的作品特征自成一派,并收获口碑与关注度的双赢。电视短片作为在电视平台播出的一种短片类型,它不仅是电视栏目或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并且又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本文将结合电视平台的发展现状,把封闭空间这一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要制度。2015年9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发布,完善了征收管理程序,并在全国范围内明确了残疾人
目的 研究中文版腕关节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功能评定中的重测信度和内部的一致性。方法 运用中文版和英文版的PRWE分别对5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量表
目的探讨咖啡因对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并发症及神经发育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0例极低体重儿与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