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两部小说成书时间相差六十多年,一前一后,横跨康乾盛世。这两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儒生形象,其中最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是困顿的生:他们或漂泊流浪、居无定所;或饥肠辘辘、无依无靠;普遍都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危机。我们通过这些儒生形象更能了解到“康乾盛世”掩盖下的真实情况,了解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面貌。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困顿儒生做一个定义上的概括。所谓的困顿不但是指儒生生活上的窘迫,也是指他们精神上的无所依靠。他们作为一群漂泊者,为了生活到处流浪,传统知识分子的尊严,甚至在他们身上已经消失殆尽。从口腹之忧到精神上的痛苦,这些儒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第一章,主要是对康乾盛世下儒生生活的背景做一个简述。从清军入关开始,满族以统治者的身份入主中原,面临着广大汉族,尤其是“道统”承担者的广大儒生的激烈反抗。强烈的危机意识促使清朝历任统治者采取政治高压政策,政治上把封建专制发展到顶峰;文化上采取文化高压政策,屡次大兴文字狱,制造恐怖氛围,钳制思想。在面临政治高压的同时儒生还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残酷的事实:由于人口的增多和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成功率极低。这些因素的叠加,给众多儒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第二章,主要是对两部小说中的困顿儒生类型做一个分类。通过对两本书中儒生形象分析,把困顿儒生划分为三个类型:1,治生无力型;2,科举无门型;3,爱情失落型。有部分儒生甚至可以同时划入其中两个或者三个类型之中。处于困顿状态下的他们,被现实的阴影笼罩,焦虑、惭愧、同时又无可奈何;面对科举考试的一次次失利,他们也曾经幡然悔悟,有披发入山,与现实决裂的想法,然而悔恨之后又步入科举怀抱,“衔木营巢,从新另抱”,他们身上很少能看到前辈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奔波。第三章,主要是分析儒生生活困顿的原因。儒生困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科举功利观念的束缚;2,死守儒家轻商观念;3,缺乏实践能力。第四章,对比两本书作者对贫困儒生解困尝试的思考。由于家庭出身背景不同,蒲松龄认为儒生比较理想的解困方式是通过经商,更着重于物质方面。而吴敬梓甲看重的是儒生对自身操守的坚持,谋生手段只是维护自身尊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