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类艺术作品本质上是对历史文化的艺术记录与再现。我国长达千年的历史脉络中,自“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等经典神话,“自强不屈,拼搏奋斗”的精神内核通过这些作品早已深刻的烙印入每个中华儿女的骨髓血液当中。本文中的神话类艺术作品概念宽泛,包含绘画、雕塑、文字、说唱、装置概念和动画影视等形式的神话类题材作品。第一部分绪论,包含选题的目的、选题意义、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中国神话类艺术作品的一般概述,以中国神话古籍《山海经》为主要线索,辅助于其他作品,介绍中国神话类作品的产生、演变、发展和现状。第三部分是中国神话类艺术作品与以古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作品以及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领国韩国作品进行比照,包含其产生背景分析,形态分析和内涵精神分析。过程中列举我国神话艺术作品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经典以及僳僳(shùlì)族的《勒无特异》、苗族的《苗族古歌》和壮族的《布洛陀诗经》等作品,指出中国的神话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及其发展规律。第四部分是对当下以影视媒介为主导的神话类艺术作品中出现的“拿来主义”乱想进行抨击,对其造成的民族文化认同缺失这一现象提出警醒。第五部分在结论中笔者呼吁国内神话类艺术创作应回到尊重神话作品的发展规律,对国外文化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吸收,正确认识我国神话艺术的精髓上来。神话艺术作品记录的是一个名族的历史。扭曲畸形的民族神话作品会被其他民族文化所歧视;相反,自强自信的民族神话作品可以向外部输出自己的精神内核并发出本民族自己的声音,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我国的神话类艺术作品只有沿着本土神话艺术的创作规律,对外部文化有选择的吸收,方能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作品,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