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山西解州土地利用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四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五章为结论。全文首先介绍所用史料的学术价值,接着利用史料构建数据库对解州土地分布格局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方志及其他史料联系上一部分的分析结果对解州的土地种植结构进行分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由于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研究山西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具有很大意义。同时,当前在土地利用方面,缺少县域尺度的学术成果,因而本课题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意义。学术史回顾方面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历史经济地理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成果。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主要史料《解州丈清地粮里甲图说》。从版本、成书背景、作者经历等方面论述史料的基本内容。之后,重点分析史料的主体内容,包括背景、内容及影响。最后,从制度史、经济史及历史地理三个视角分别分析史料的学术价值,认为史料在当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第三章为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对区域自然环境和政区变动两方面简单介绍解州的基本情况。其次,因图册具备数据化条件,通过对《解州丈清地粮里甲图说》中所载土地数字进行数据化,初步形成excel表格,整合后构建解州清末土地数据库。最后,利用数据库结合民国与图册中的地图绘制而成本文研究底图,使用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解州清末土地分布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并对几种特殊土地类型进行深入分析,选取碱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分布的特点、成因、过程及影响。第四章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这两种种植品类入手,阐述清末解州农地利用状况。结合地方志及其他农书,认为解州当时主要分布的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粟、高粱、黍、豆、玉米等作物,尤以小麦的种植最为广泛,产量从清至民国持续升高,一直是山西农业较发达区域及重要农作区。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桑树等,桑树的种植伴随着丝织业的兴衰,因后来棉花的引进从而冲击了丝织业,导致解州特产"黄丝"的消失。第五章总结全文,认为运用新发现的县级地籍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软件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进行高分辨研究。体现在清末的解州,即是以点密度的分析方法展现各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格局,并以碱地的分布探讨了其背后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认为在农地利用变化中,人文因素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其他文献
民告官,古已有之。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一篇学位论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甘肃民众控告县长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这表明民告官问题的研究还有较大余地。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
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现代船舶的动力系统逐渐向着大功率、高转速方向发展。其中,联合动力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船舶动力形式,通过2台及以上的柴油主机并行工作,提高推进系统运
我们知道,将中性金属导体放入外电场(E_0)之中,达成静电平衡后,导体内各点的场强为零,是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导体表面产生的感应电荷在导体内激发的电场(E’)和外电场方向相反,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对虾新品种成为可能,然而经过十几年努力,目前对虾转基因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各国科学家正在加紧研究,争取有所突破.本文综述了近
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某水电站洞式溢洪道挑坎的数值模型,进行了阵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模态分析,确定了该结构的前6阶自振频率和阵型。从模态分析的结果可知,该结构的各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传统医药学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医药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医药监管法律制度也相应地建立起来。中华民国历时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民族危亡,国内市场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蚀的千疮百孔。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有志之士,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弃官从商,积极致力于中国民
本文从我国西部地区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选择为出发点,分析院校建立实习基地的主要影响因素,继而帮助院校更好的选择与其相匹配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和水电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国内水利建设和水电开发处在高峰期,在此过程中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颠覆了物探本身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