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四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五章为结论。全文首先介绍所用史料的学术价值,接着利用史料构建数据库对解州土地分布格局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方志及其他史料联系上一部分的分析结果对解州的土地种植结构进行分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由于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研究山西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具有很大意义。同时,当前在土地利用方面,缺少县域尺度的学术成果,因而本课题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意义。学术史回顾方面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历史经济地理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成果。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主要史料《解州丈清地粮里甲图说》。从版本、成书背景、作者经历等方面论述史料的基本内容。之后,重点分析史料的主体内容,包括背景、内容及影响。最后,从制度史、经济史及历史地理三个视角分别分析史料的学术价值,认为史料在当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第三章为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对区域自然环境和政区变动两方面简单介绍解州的基本情况。其次,因图册具备数据化条件,通过对《解州丈清地粮里甲图说》中所载土地数字进行数据化,初步形成excel表格,整合后构建解州清末土地数据库。最后,利用数据库结合民国与图册中的地图绘制而成本文研究底图,使用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解州清末土地分布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并对几种特殊土地类型进行深入分析,选取碱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分布的特点、成因、过程及影响。第四章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这两种种植品类入手,阐述清末解州农地利用状况。结合地方志及其他农书,认为解州当时主要分布的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粟、高粱、黍、豆、玉米等作物,尤以小麦的种植最为广泛,产量从清至民国持续升高,一直是山西农业较发达区域及重要农作区。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桑树等,桑树的种植伴随着丝织业的兴衰,因后来棉花的引进从而冲击了丝织业,导致解州特产"黄丝"的消失。第五章总结全文,认为运用新发现的县级地籍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软件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进行高分辨研究。体现在清末的解州,即是以点密度的分析方法展现各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格局,并以碱地的分布探讨了其背后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认为在农地利用变化中,人文因素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