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壳菌Chaetomium spp.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并对许多植物病原菌有潜在的生防作用。作者在土壤、枯落物等基质上分离到5株对病原菌拮抗能力强的毛壳菌,并对每个菌株的生物防治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毛壳菌对病原菌的营养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胞外酶溶菌作用,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诱发植物保卫反应的作用等。以经典的形态学分类鉴定方法为主,辅以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方法,将分离到的56个菌株鉴定归类到6种毛壳菌属真菌,它们分别是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旋丝毛壳Chaetomium bostrychodes、粪生毛壳Chaetomium funicola、印度毛壳Chaetomiumindicum、六孢毛壳Chaetomium hexagonosporum、近缘毛壳Chaetomium subaffine。其中近缘毛壳C-44首次在云杉针叶上发现,球毛壳C-46与C-47首次在华山松针叶上发现,属于新纪录。通过平板初筛和拮抗性复筛,共得到5株拮抗作用强的毛壳菌。分别是Chaetomium globosumC-46,Chaetomium bostrychodesC-13,Chaetomium funicolaC-45,Chaetomium hexagonosporumC-37,Chaetomium subaffineC-44。通过一系列的生防机制实验测定,对5株毛壳菌的生物防治机制都有明确了解。5株毛壳菌对病原菌的拮抗途径各有不同,但是通过营养竞争和产次生代谢产物是5株菌株皆有的拮抗途径。此外,Chaetomium globosumC-46还能通过较强的重寄生作用和产胞外酶的作用以及诱发植物防卫反应来达到防治病原菌的目的。而Chaetomium hexagonosporumC-37与Chaetomium subaffineC-44诱发植物防卫反应的作用特别强,通过将其菌液喷施于云南松幼苗针叶处理,云南松幼苗针叶中一系列防卫保护酶,如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都比对照显著提高。因此,这3株毛壳菌都是拮抗能力强,拮抗广谱性强,拮抗机制多样化的生防菌,在实际的防控病害应用中,我们应当优选此3种毛壳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