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茄子褐纹病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茄子生产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茄子褐纹病接种法尚不完善,且茄子抗褐纹病资源极其匮乏。本研究对茄子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的初步抗病性鉴定;建立一套茄子褐纹病人工接种鉴定体系,包括茄子褐纹病菌和茄子褐纹病菌毒素的接种鉴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此外,还对抗/感病材料中的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接种浓度,接种效果不一样,以1×10~6个/mL接种效果最好,发病快,在接种后9 d开始发病,接种后18 d时可以区分感病材料的抗性水平。因此,本研究后续实验均采用1×10~6个/mL进行接种研究。采用不同接种方法(涂抹法、针刺法和喷雾法),发病效果不一样,以针刺法的发病效果最好,接种后14 d可区分感病材料的抗性水平。用抗/感病材料鉴定后,发现针刺法可快速区分不同抗性的材料。在苗期鉴定结果中,发现三种方法均可区分不同抗性的材料,以针刺法效果最好,接种后12 d可明显区分抗/感病材料的抗性。(2)建立褐纹病菌毒素接种鉴定法。在褐纹病菌毒素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中,发现病菌毒素对茄子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在胚根伸长抑制法中,毒素浓度越大,对胚根、下胚轴伸长的抑制作用就越大;胚根长度从25μg/mL开始出现显著差异性;下胚轴长度从10μg/mL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在离体鉴定法中,茄子幼苗各器官对毒素的敏感性不同,下胚轴敏感性最大,侧根次之,主根最弱;综合考虑,离体鉴定法的筛选浓度为25μg/mL。在毒素浸泡叶盘法中,发现毒素浸泡叶盘后出现水渍状腐烂和变黄等症状;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叶盘的病情指数越高,对叶片的毒害作用越大;从10μg/mL开始可区分感病材料的抗性水平。在毒素浸根法中,发现毒素浸根后叶片出现类似于茄子褐纹病的症状;移栽后第3 d、第9 d、第15 d分别从40μg/mL、25μg/mL和20μg/mL可以明显区分感病材料的抗性水平;综合考虑,本实验毒素浸根法以25μg/mL毒素浸根72h,移栽后第9 d调查病情指数。(3)在66份茄子材料的田间鉴定中初步发现E038-1、E038-2、E10-1、E10-2-3、E125-1、E138-P1-1、E138-P2-1、E141-1、E185、E257、E260、E276、E330、E334、秋茄等15份材料在田间表现抗褐纹病,其中E10-1、E330和E334不发病。在茄子材料的室内人工鉴定中,利用针刺法接种后,在苗期材料中鉴定出1份抗病材料E330,2份中抗材料;在果实材料中鉴定出1份高抗材料E330,2份抗病材料(E10-1和E334),4份中抗材料。E330在室内田间、苗期和果实鉴定均表现为抗病以上水平,是本次鉴定抗褐纹病的最好材料。(4)接种病原菌后,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的CAT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SOD和S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在接菌后0-12h抗病材料的CAT活性高于感病材料,在接菌12h后低于感病材料;抗病材料接菌后POD活性高于感病材料的POD活性,并且在接菌后24h达到峰值;感病材料在接菌初期POD活性上升,在接菌后12h达到峰值。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的SOD活性峰值均在接菌后24h达到峰值,但抗病材料的峰值大于感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