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流条件下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点源污染控制水平的提高,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开展植被过滤带对径流中非点源污染物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对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被过滤带对径流中非点源污染物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与数学模拟”,在陕西省华县小华山水库旁的试验基地开展了相关试验。在项目组原有的试验设施基础上,新建了6#自然坡度带,并改造试验床面,种植不同人工植被,通过对比试验和模拟,探索影响植被过滤带对非点源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因素。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不同入流条件下试验表明,植被过滤带在变流量条件下水量削减率小于定入流条件下水量削减率,且水量削减率和入流流量大小成反比;定入流条件下植被过滤带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优于变流量条件下的净化效果;  (2)随着植被过滤带带宽的增加,植被过滤带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增加,但不成正比,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植被过滤带的最佳带宽为10m;  (3)不同的植被系统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存在着差异,同一植被系统对不同的非点源污染物敏感性不同;白三叶草对地表径流水量的削减和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上均优于混合野生草本带,适合在关中地区推广;  (4)在同一坡度时,随着流量的增大,植被过滤带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变差;坡度在大流量放水试验时,成为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的敏感因素;  (5)在小流量条件下,空白带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的劣势还不明显,但随着流量的增加,空白带会对地表径流产生污染物输出。因此,植被在大流量入流时,成为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的敏感因素;  (6)通过对试验样品进行了泥沙粒径分析,结果表明,进口水样的粒径直接影响植被过滤带的净化效果,粗颗粒的比例与净化效果成正比;  (7)VFSMOD模型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水量的削减效果和对固体颗粒的去除效果。
其他文献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为蓼科荞麦属双子叶禾谷类作物。苦荞作为一种药食两用作物,其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为黄酮,以芦丁为代表的黄酮醇是其主要储存形式。然而,在遭受冷
人类生存及从事一切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资源之一是水资源,但是人类自身文明的发展对水环境乃至全球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时至今日,世人迫切需要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
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伴随经济的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的压力日益增加,输水管道系统也在不断建设。长距离有压输水管道,具有输送平稳可靠、不易
水库工程是防洪工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和防洪堤防以及蓄洪带配合使用,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对洪水的拦、排、分、蓄作用。防洪会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洪减灾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