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穿建筑小净距隧道施工对桩基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重庆火风山2号线隧道为背景,利用ANSYS软件进行合理假设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地层倾角αi(i=1~5且α1=0°,α2=10°,α3=20°,α4=30°,α5=40°)下,深、浅埋隧道施工对上部建筑桩基位移变形及内力变化规律,通过拟合数据得到了不同埋深下的地层倾角极值;其次,在下穿小净距三车道隧道采用CRD工法的情况下,考虑围岩级别、承台荷载、桩长及桩径等四种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根据极值R得到了四种因素对桩基影响大小排序;然后,结合实际工程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隧道开前、后各桩基及上部结构位移变形和内力变化规律;最后,介绍了隧道施工对桩基稳定性影响的主要控制措施,并证实了对桩周土体加固能较好地增大桩抵抗变形的能力。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在Ⅳ级围岩中,深埋小净距三车道隧道埋深为32.1m时,当地层倾角α=0°时,地表水平变形规律近似呈反对称分布;随着地层倾角不断增大,各桩基近似发生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均未超过2mm。拟合出桩Z3和Z4桩顶水平及沉降位移与地层倾角α呈一阶指数关系,并结合规范得到地层倾角最大容许值约为55度。(2)在Ⅳ级围岩中,浅埋小净距三车道隧道埋深为18.5m时,当地层倾角α=0°时,地表沉降变形近似呈“W”型,沉降槽宽度为2×25m,与Peck公式计算结果相近,地表水平变形规律同样呈反对称分布。随着α不断增大,土体向左移动的范围逐渐增大,中夹岩轴线左侧地表最大沉降值皆位于左隧道1B(B为隧道跨度)范围内,各桩沉降均匀且沉降量有增大趋势,差异沉降均未超过5mm;最后拟合出桩Z2和Z3桩端水平及沉降位移与地层倾角α呈一阶指数关系,结合规范得到地层倾角最大容许值约为43度。(3)通过极差值R得到四种因素对桩基水平位移影响顺序为:围岩级别>桩径>桩长>承台荷载;对桩竖直位移影响顺序为:围岩级别>承台荷载>桩径>桩长;对桩轴力影响顺序为:围岩级别>桩径>承台荷载>桩长;各影响因素对桩身最大弯矩呈二次抛物关系,围岩级别与桩身最大剪力呈线性关系。(4)结合实际工程,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得到小净距隧道采用CRD法施工对上部建筑桩基产生水平及竖直位移均较小;上部结构水平位移沿建筑高度方向逐渐增大,类似于物理上的“鞭梢效应”现象。隧道开挖后,近隧道侧桩基水平位移向左,远隧道侧桩基水平位移向右,最大位移值均位于桩身中下侧。现场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也证实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和监测必要性。
其他文献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结构正逐步向复杂化、轻量化、柔性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本文针对某在研新型卫星天线框架,为确保天线框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满足既定任务需求,对
顺煤层钻孔抽采瓦斯是防止瓦斯事故的有效手段,也是治理瓦斯超限、提高开采效率、保障采煤安全的有效措施。碎软煤层在我国可采煤层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瓦斯含量高、瓦斯压
卫星天线是用于航天通信的重要设备之一,随着人类深空探测领域的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卫星天线的频率、精度等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就需要卫星天线必须朝着大口径、轻量化、高精
分离导向机构是多级运载火箭上的重要结构,其作用是控制被抛掉的火箭的运动方向,避免分离体之间发生碰撞。因此,分离导向机构对多级运载火箭的级间分离至关重要,其性能直接影
随着发动机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柴油机作为机械核心动力装置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气缸套是柴油发动机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常处于高温、高压和润滑不良条件下工作,内表面与活塞配副时产生的剧烈摩擦作用导致缸套易磨损失效。因此提高气缸套耐磨性,降低柴油机使用与维护成本至关重要,等离子喷涂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防护技术,对延长气缸套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气缸套内壁涂层研究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
气固两相流固相质量流量测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使得固相质量流量的测量存在着测量精度低、误差大、结果不可靠等问题。深入研究了双弯管法测量
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浪潮逐渐褪去,高校的建筑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由于一些新校区在规划之初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限制条件,为了追求形式采用大轴线、大绿地、大
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湿陷性黄土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级公路交通量饱和的问题日趋突出,拓宽改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面临
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形式之一,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控制标准一直是道路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以石安高速现场调研为基础,展开了全厚式车辙试验,建立起了石
肿瘤缺氧引起的治疗抗性,是限制放射治疗(RT)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最终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为了缓解肿瘤的乏氧微环境,已开展了许多基于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BOC)的研究,为具有放疗抗性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血红蛋白(Hb)中血红素的潜在自氧化细胞毒性和肾毒性阻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大多研究停滞在临床I期。因此,亟需找到一种安全可靠的新型血红蛋白类氧载体。在本文中,我们通过“置换法”构建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