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有效性研究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和研究热点,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这一领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十分重要,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不仅事关大学生个人的成才成人和全面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目前财经类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较高,对党的新主张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对于自身的理想现状以及接受的各层次的理想教育却是不满意的,这不仅给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更是优化大学生理想教育有效性的有利机遇期。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广泛的搜集学术论文、期刊、著作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采取实证分析的途径紧紧把握“当代财经类大学生”“理想教育有效性”这一关键论点,对当代财经类高校高校大学生理想、理想教育现状以及理想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原因等展开讨论,寻找优化理想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措施。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对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论述,论述了研究当代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有效性的意义。第二章是核心概念的界定,界定了理想与理想信念之间联系与区别以及理想教育有效性的内涵,同时论述了理想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民族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是问卷的介绍和效度分析以及结果讨论。调查问卷从理想现状、理想教育现状、政治把握程度、影响理想教育的现实因素、家庭等四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影响理想教育有效性的现实因素以及提升理想教育有效性的举措等模块对财经类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反应了当代财经类大学生对于自身理想现状、接受的理想教育以及诸多影响因素的部分看法。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第四章是优化理想教育有效性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要坚持理想提升过程有效、构成要素有效、教育过程有效、理想教育结果有效四个原则,提出了运用精准思维实施教育、优化供给侧满足需要、整合资源营造环境、统筹力量打造合力四条优化理想教育有效性的途径。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也十分具有着自己的个性,当前不仅财经类高校数量显著增加,诸多非财经类高校也纷纷增设财经类专业。财经类高校的特性来自于财经类专业的特性,理想目标功利性强,工具理性思维显著等等特性也被赋予着新的内涵,只有把握住不断发展的内涵,找出内涵背后的动因以及学生理想教育需要的要素,施以精准的理想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升理想教育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箱载EFP数字电视制作系统的设计及应用,重点阐述系统的数字化、灵活性、较强的适应性等特点,以及对这一新颖的电视制作系统的实际使用体会.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要用情感来感染学
目的研究肝硬化继发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中医情志护理对整体生活质量及心态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中医情志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SDS、SAS、SF-36评分的变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66例2015年5月-2016年10月的本院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做研究,随机分2组,每组33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结合常规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的进步,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在教育领域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幼儿教师在网络媒体中的曝光度也逐渐增多。2017年“携程亲子园”、“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曝光,负面报道频发,社会公众由此对幼儿教师群体产生强烈质疑,幼儿教师群体一时之间被推向风口浪尖,因此,有必要站在网络媒体视角下探讨幼儿教师形象。本研究期望通过对
介绍了仿真在反水雷UUv研发中的应用,包括规划论证阶段流体参数优化及操纵性评估,和后续将要进行的导航控制半实物仿真的方案想定。着重说明了仿真在解决降阻,辅助产品总体评
家庭是历史的产物,家庭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的审视家庭生活后的理性反思结果。家庭是社会机体的有机细胞,家庭文化是确保家庭细胞形态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和谐、家庭文化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也无论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新课程犹如一列正常运行的列车,已向我们驶来!专家预言:新课程中的学生将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而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我市九年级化学使用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该教材在构建思路、体系结构和内容呈现等方面较以前的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就如何正确解读新教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不少的困惑和误区。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