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关键在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近四十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关问题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在梳理国内外关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本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亚里士多德对实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解的观点,这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还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对实践观的发展,重点考察了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说明了德国古典哲学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在以往哲学实践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以往哲学实践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实践基础上的历史观、自然观、认识论的统一。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本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核心内涵,一是主要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高意义上的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谓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指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视角、切入点和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作为理解相关哲学问题的规则、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方式,具有创新性和价值性两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涵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核心内涵基础上产生的,即实践与自然、实践与认识和实践与历史三重维度的意蕴。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解读。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进行了解读,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核心内涵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要内涵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