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于备战备荒的国防战略思想而开展的三线建设运动实现了工业科学、机械设备、人力人才等在全国范围内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三线地区的技术转移,以“靠山、分散、隐蔽、必要时进洞”的选址要求深入山沟进行工业基地的建设,也促成了各个三线厂矿单位内集体形制的生活环境。工人俱乐部作为这“非城非乡”建成环境中极具特色的公共建筑与活动场所,其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具有双重研究价值。论文首先采用案例研究和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分析三个典型案例、引入论文的研究对象,从总图布局与建筑层级探讨三线建设工人俱乐部的物质空间形态,同时回归历史视角,探寻其设计与建造模式,总结归纳建筑形态的时代特征。然后,论文运用建筑类型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工人俱乐部从无到有发展至三线建设时期的相关建筑类型进行关联分析,结合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探究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阐释了三线建设工人俱乐部的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还原三线人的社群生活,探究三线建设时期国家自上而下塑造三线人集体意志、构建集体社会空间的治理过程以及工人俱乐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三线建设工人俱乐部有向心性的总体布局特点,无论是建筑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建构逻辑都极具现代性,其空间形态既借鉴了城市与乡村建筑实践的经验也受到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国外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在社会空间形态方面,三线建设工人俱乐部既是国家构建三线人集体意志的空间载体,也是三线人自身集体记忆的空间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