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工人俱乐部空间形态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2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于备战备荒的国防战略思想而开展的三线建设运动实现了工业科学、机械设备、人力人才等在全国范围内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三线地区的技术转移,以“靠山、分散、隐蔽、必要时进洞”的选址要求深入山沟进行工业基地的建设,也促成了各个三线厂矿单位内集体形制的生活环境。工人俱乐部作为这“非城非乡”建成环境中极具特色的公共建筑与活动场所,其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具有双重研究价值。论文首先采用案例研究和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分析三个典型案例、引入论文的研究对象,从总图布局与建筑层级探讨三线建设工人俱乐部的物质空间形态,同时回归历史视角,探寻其设计与建造模式,总结归纳建筑形态的时代特征。然后,论文运用建筑类型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工人俱乐部从无到有发展至三线建设时期的相关建筑类型进行关联分析,结合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探究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阐释了三线建设工人俱乐部的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还原三线人的社群生活,探究三线建设时期国家自上而下塑造三线人集体意志、构建集体社会空间的治理过程以及工人俱乐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三线建设工人俱乐部有向心性的总体布局特点,无论是建筑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建构逻辑都极具现代性,其空间形态既借鉴了城市与乡村建筑实践的经验也受到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国外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在社会空间形态方面,三线建设工人俱乐部既是国家构建三线人集体意志的空间载体,也是三线人自身集体记忆的空间载体。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麻作为一种天然纺织原料,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麻类纺织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全社会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需求日益升高,传统化学脱胶法的高污染已经成为制约麻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当前很多研究者尝试人为定向驯化微生物,获得高效菌种或酶制剂,对麻类植株进行处理,其原理与传统沤麻脱胶相似。但还都是局限在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且是非连续流的过程,生物菌种制备与生物反应过程是独立的,成
学位
学位
学位
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莫大的影响。细菌、病毒与真菌等是常见的病原菌类型。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类药物的普遍使用易造成细菌等微生物耐药性增强,且抗生素类药物生产流程复杂,生产设备要求高。因而,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具有普适性抗菌作用的物质亟需研究与开发。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具有超小的纳米尺寸金属纳米团簇(<2 nm)具有优良抗菌能力。本文以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