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对许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其不断增长的耐药性正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一直以来,潘他米丁是一个很好的再利用药物,它可以用于药物组合。潘他米丁最初是一种抗疟疾和抗真菌的药物,目前已有研究报道潘他米丁能够敏化FDA批准的抗生素,如利福平、新生霉素和红霉素,从而赋予它们对抗多种革兰氏阴性病原体的能力,如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据报道,这种致敏机制是由于潘他米丁与脂多糖(LPS)的结合,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外膜透化,从而增加了抗生素在细胞内的浓度。在这项研究中,实验证明潘他米丁(本身是一种再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对许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其不断增长的耐药性正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一直以来,潘他米丁是一个很好的再利用药物,它可以用于药物组合。潘他米丁最初是一种抗疟疾和抗真菌的药物,目前已有研究报道潘他米丁能够敏化FDA批准的抗生素,如利福平、新生霉素和红霉素,从而赋予它们对抗多种革兰氏阴性病原体的能力,如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据报道,这种致敏机制是由于潘他米丁与脂多糖(LPS)的结合,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外膜透化,从而增加了抗生素在细胞内的浓度。在这项研究中,实验证明潘他米丁(本身是一种再利用的抗微生物药物)还可以增敏通常不用作抗生素用途的化合物,从而将它们再利用成新的抗菌药物。实验筛选了1374个FDA批准的非抗生素,检测它们是否能够被潘他米丁敏化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并确定了丝链霉素C和甲氟喹是能有效对抗多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先导化合物。杀菌动力学表明,潘他米丁与丝链霉素C或甲氟喹的联用可对耐粘菌素阴沟肠杆菌产生协同作用,细菌负载量在24小时内分别减少了5.1和7.9log10CFU/mL。使用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进行的研究显示,潘他米丁/丝链霉素C在细菌抑制和杀灭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其效果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相当。综上所述,潘他米丁药物组合对临床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表现出优良的和广谱的协同抑制效果。
其他文献
酶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大分子骨架或蛋白质骨架保护金属催化中心,形成具有金属催化中心的大分子仿酶结构或人工金属酶,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的可用于负载功能基团的仿酶大分子有蛋白、单链纳米粒子、星型聚合物、树枝状聚合物、螺旋形聚合物、胶束、囊泡、大环化合物等。基于前期工作,本文合成了一个拥有致密壳的大分子骨架(Dense-shell nanoparticle, DSNP),该支架可以负载金属离子,形成的金属催化纳米颗粒不仅能在体外进行高效的催化反应,还能实现细胞环境下空间定位的催化。
本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基于主体现状的数学学习,并非自然状态下的放任自流,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现状展开教学,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和提升,使教学达到高效。《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
本文利用纳米材料(金纳米粒子和银纳米粒子/纳米簇),DNA杂交链式反应作为信号放大策略制备了三种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实现对PSA高灵敏检测。
第一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分析进展。
第二章:设计了一种基于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作为信号放大的电化学PSA免疫传感器。信号探针采用亚甲基蓝作为信号分子吸附于DNA-二抗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表面,将一抗组装于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当PSA抗原存在时,形成抗体-抗原-信号探针三明治型夹心型结构。差示脉冲伏安技术记录其在pH7.4PBS的传感信号
用于生物分子检测和成像的探针开发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在众多的检测方法中,光学传感技术是一种实时成像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因其具有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易于操作且成本低廉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基于有机荧光探针或无机荧光纳米粒子的传统光学测定方法遭受自发荧光、生物液体和组织发出的光散射和有机荧光团光漂白的干扰,导致生物分析的低灵敏度和低信噪比。长余辉材料在停止激发光照射后还能长久的发光,通过收集长余辉材料的发光信号能够有效消除自发荧光干扰,显著提高成像对比度和检测灵敏度。此外,近红外(NIR)发射
【摘 要】 授之以渔的理性的爱,更能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他是一把金钥匙,开启成功的大门。本文就学生的自主化管理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关爱;自主化管理;尝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在班级内施行学生自主化管理。这种模式是以学生的自我约束为基础,自我管理为手段,自我评价为途径,自我发展为目的,是
Fe3O4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典型的磁性纳米材料,具有超顺磁性和大的饱和磁化强度等优点。将Fe3O4纳米粒子进行功能化修饰并自组装成一维、二维结构,可以得到新的物理化学性质,因而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利用较为简单的自组装方法获得稳定的大尺寸一维Fe3O4磁性纳米链结构目前研究还较少,其应用范围更亟待拓展。因此,本文首先合成了较大尺寸的Fe3O4@SiO2一维纳米链,再对其进行不同的功能化修饰。在此基础上,分别探索了一维纳米链在重金属离子去除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尺寸一维Fe3O4磁
近年来,近红外等离子体材料在生物光热治疗(PTT)应用方面受到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光介导诊疗技术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在近红外波段有良好吸收性能的等离子体光敏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逐渐发现很多近红外等离子体材料因为各种原因如成本高、合成步骤繁琐、生物毒性较大等难以进行实际应用。基于以上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近些年来研究的近红外等离子体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总结及概括,并指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本文进行研究的工作。
第二章超小Cys
电解水工业制氢包括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两种半反应,需要高效、经济的电催化剂。过渡金属亚磷酸盐M11(HPO3)8(OH)6(M=Ni,Co等)拥有三角形和六角形通道的三维八面体阵列结构,其独特的微孔通道有利于将活性位点暴露在电解质中,提高界面电荷转移速度。通过引入杂原子调节催化剂组成,可以调节活性位点和局部电子环境,有望提升过渡金属亚磷酸盐纳米材料的电催化性能。本论文旨在通过化学液相法合成金属修饰的亚磷酸盐纳米材料催化剂,利用结构诱导提高电催化OER、HER及全水裂解性能。本论文主要合成
突触传递过程是生物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实时监测突触传递过程并阐明其中的生物学机制对许多神经性疾病的诊疗大有裨益。在突触传递的过程中,突触小泡先是与突触前膜融合,然后迅速释放神经递质,然后立即恢复成未与突触前膜融合的状态以维持持续的神经元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突触小泡的内部管腔的pH值首先由pH7.4变为pH5.6再变为pH7.4。因此,人们可通过实时监测突触小泡在神经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内部管腔pH的变化达到实时监测突触传递这一重要生理过程的目的。基于此,人们开发了一系列标记突触小泡且对环境pH变化敏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2 如何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长期以来困扰着英语教学工作者一道难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具有多样性,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及学生的个性特征等;二是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三是控制因素,包括教师的讲授、指导等。这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