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须蝽广泛分布于我国和其它古北区的各国,是多种农作物的害虫,以成虫滞育越冬,越冬成虫是翌年的虫源。因此研究斑须蝽发育历期和滞育的影响因素,对分析其种群动态、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斑须蝽内蒙古呼和浩特种群的发育历期、光周期和温度对滞育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不同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的发育历期进行了观察对不同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的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进行了观察。在温度20℃时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温度25℃条件时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但是在光照时间延长到16L:8D、18L:6D时发育历期又显著缩短(P<0.01)。光周期分别为短日照12L:12D和长日照16L:8D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均显著缩短(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利用温度与发育速率的线性回归法计算了斑须蝽呼和浩特种群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期、若虫期以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38℃、14.61℃、12.63℃,有效积温分别为51.81 d?℃、384.62 d?℃、625 d?℃。2.光周期对滞育的影响温度20℃时,光周期10L:14D和12L:12D等短日照条件下全部个体均进入滞育状态,但是光周期14L:10D和16L:8D时滞育率显著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温度25℃时,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滞育率显著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拟合理论曲线,测算出25℃时斑须蝽呼和浩特种群的滞育临界光照时间,结果雌雄分别为14.61小时和14.10小时。3.温度对滞育的影响光周期12L:12D的短日照条件下,对20℃、25℃、27.5℃、30℃等不同温度的滞育率进行了观察,结果滞育率均在95%以上,光周期为短日照的12L:12D时温度对滞育的影响不明显,光周期影响显著。光周期16L:8D的长日照时,温度对滞育率的影响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滞育率明显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4.光周期12L:12D,温度分别为25℃和30℃条件下的滞育成虫开始产卵时间和产卵个体比例的观察将滞育成虫雌雄配对后连续观察了120天,25℃和30℃条件下的成虫,分别在55±2.45天和43±1.63天后开始产卵,产卵个体比例分别为46.67±1.41%和61.29±1.67%,均有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以上结果表明,斑须蝽发育历期受温度影响的同时也受光周期的影响。斑须蝽在短日照10L:14D和12L:12D时滞育率最高,温度20℃时滞育率最高,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滞育率降低。而且滞育的成虫一直处在25℃和30℃时,分别在55±2.45天和43±1.63天后解除滞育开始产卵,产卵个体比例30℃的明显高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