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水利资源相对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普遍存在泥化夹层、挤压破碎带、挠曲核部破碎带以及层间层内错动带等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灌浆技术作为一种地基处理的有效手段,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工程界的青睐,其技术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灌浆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不过目前针对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的灌浆理论研究鲜有报道,虽然通过工程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处于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的阶段,诸如其渗透动力学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灌浆理论、灌浆材料和灌浆技术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目前针对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灌浆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低渗性不良地质体工程实例的分析,总结了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的构成特性和孔隙特征,并从构成特性和孔隙特征的角度解释了浆液在低渗性不良地质体中难以浸润渗透的原因。采用固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对长江科学院生产的CW系环氧浆液进行了改性。通过测定固化剂改性后浆液的胶凝时间和凝胶体的抗压强度,最终确定当浆液和固化剂的质量比在6:1时,其胶凝时间为100h、凝胶体抗压强度为77.2 MPa;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改性后浆液的渗透性能指标,确定当表面活性剂的掺量为浆液质量的0.1%时,浆液渗透性最佳。按照确定的环氧浆液、固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配制改性环氧浆液,对改性环氧浆液黏度、接触角和表面张力的时变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拟合得出了改性浆液黏度与时间的指数函数数学表达式;从表征润湿性角度(单滴实验)的接触角时变性研究发现接触角在低渗性砂岩和玄武岩表面逐渐变小直至趋于0°,说明改性浆液能很好地润湿低渗性被灌介质,从表征浆液运动过程角度(多滴实验)的接触角时变性研究发现接触角逐渐增大,说明浆液在浸润渗透的运动过程中,会随着组分间反应的不断进行而逐渐失去润湿性;表面张力时变性研究表明,在240min之前表面张力会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而240min之后表面张力会趋于平稳,仅轻微波动。在综合分析了典型工程中低渗性不良地质体地质特性的基础上,配制了两组低渗性被灌介质体,建立室内无压、有压实验模型,研究了改性浆液在低渗性被灌介质中无压吸渗和有压渗透两种情形的渗透距离。引入黏度、接触角和表面张力时变性和积分算法分别建立了无压和有压两种情形的渗透动力学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与实验结果的吻合度较高,说明建立的无压、有压渗透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浆液在低渗性不良地质体中无压吸渗和有压渗透的动力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