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和宗教美术而存在的。由于民间美术的原发性,质朴纯真,直接来源于大众的生活,往往使用最普通的材料,加工不多,又大都为劳动群众所实际应用。因此,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世俗观念,将艺术强分尊卑,民间美术被视为粗俗简陋的东西,不能登“大雅之堂”。 这种历史的偏见,不仅掩盖了艺术的本质,也使得艺术的活力受到损伤。民间美术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被保留下来,丰富的经验无人总结。特别是机器工业兴起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民间美术也同手工业一样首当其冲,有的被淘汰,被看作是落后的东西。 民族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是造成文化偏颇的一个重要原因。一部分人掌握了书本知识,能够较方便地继承文化的历史积淀;然而更多的人则是不识字,或是识字不多,只能凭着上代人或是平辈人的传授和影响。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正是后一种人,即通常所说的没有“文化”的人。然而,这里所指的“文化”仅仅是“书本文化”,并不代表文化的全部。如果全面地看待人类的文化,便不难发现,那些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农民和手工艺人,同样有自己的艺术传承方式,有自己的艺术传统,尽管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从收集到的民间艺术谚语和手工艺人的口诀来看,其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的和技艺的知识。 本文即从我国民间美术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分析入手,概括了民间美术的三种传承方式,经过实地考察了解了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即①继续以传统的方式为人们提供生活用品,成为大工业生产的补充和补偿。②蜕变为审美对象,成为精神产品。并重点指出了新时期民间美术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具体为①开展全国民间美术资源的普查;②开展民间美术学科建设;③提高民间艺人的地位;④加强民间美术的传播及宣传。为有关部门开发民间美术提供了参考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