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村官,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有着深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和国家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进行疏导帮扶而实施的一项长期的公共政策,二十年来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响应号召,为广大农村选拔了诸多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政策存在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就实际工作而言,一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具备的业务技能较弱,任期内表现平平,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没有发挥高学历人才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二是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环境相对较差,待遇普遍较低,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人心思走,造成流失率高的现象;三是村官任职期满后,再次就业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择业难度大,群体的前途堪忧。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体系不完善、服务成效不明显、待遇保障不健全、择业分流无保障等,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有效推进,长远来看将不利于农村发展、不利于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首先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理论支撑和学界的研究现状等,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效果,以珠海市在开展“幸福村居”建设背景下实施的“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为样板,研究得出其主要特点是在基层人才培养中引入“政校合作”的形式,实现政府、高校、农村和大学生的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大学生村官在选聘前培养孵化,上岗后跟踪培育,期满后科学分流的完善体系。与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培养选聘方式相比,其优势是较好解决了现存问题,经过前期的系统培养,大学生村官掌握了业务技能,有助于提高工作成效;在政策的支持下保障了各项待遇,能够使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降低流失;设计了合理的分流体系,使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再次就业得到保障。针对研究珠海市“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准村官”的培养体系尚有待完善,在选聘大学生进村工作后的跟踪机制不健全,对该项工作推进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防控策略亟需探索等,提出在选聘前、任期内和期满后多维度、全方位继续发展完善基于“政校合作”的大学生村官培养路径的具体框架和策略,将有助于政策的纠偏,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对其他地市探索“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选聘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