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冬小麦产区麦蚜优势种主要包括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以往高频率农药防治策略尽管可以有效控制麦蚜危害,但导致麦蚜抗药性种群产生、增加人力物力防治成本。麦蚜预测预报可确定农药施用必要性与施用频率,为麦蚜科学防治提供有力工具。本文围绕构建适用区域广、符合生态机理的禾谷缢管蚜与麦长管蚜预测模型,取得如下结果:1.建立了生态因子影响禾谷缢管蚜生物学过程的文献数据库和因子库。下载了温度,极端温度,寄主发育阶段,天敌等生态因子影响禾谷缢管蚜生物学过程的文献43篇;基于文献数据构建了以平均温度为主的生态因子与寿命,成虫逐日存活,生殖,成虫逐日生殖,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等生物学过程关系模型。2.建立了禾谷缢管蚜田间调查地点气象数据库并验证了禾谷缢管蚜预测模型有效性。整理了武汉新乡田间调查数据,整理好的田间调查excel表格包含调查日期、小麦生育阶段(GS)、无翅1-3龄若蚜数量,无翅4龄若蚜数量,有翅1-3龄若蚜数量,有翅4龄若蚜数量,无翅成蚜数量,有翅成蚜数量,总蚜量;建立了调查地点的access气象数据库,数据库表格中包含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降雨等信息;对武汉、新乡蚜量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各地点预测高峰期、高峰期蚜量与实际高峰期、高峰期蚜量均较为接近,模型较为真实模拟了田间禾谷缢管蚜种群动态。3.构建了麦长管蚜极端高温与生物学过程关系模型。高温模型中我们以高温持续时间与麦长管蚜生物学过程关系为基底,高温极值、高温作用方式的效应以矫正系数形式表示并区分了不同暴露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麦长管蚜成蚜寿命、成蚜终生生殖量、若蚜存活率随着高温持续时间的增加而缩短;高温极值超过36℃后,生命表现快速降低;连续性高温对生命表现的降低作用强于离散型高温。4.验证了引入高温模型后的麦长管蚜预测系统有效性。所有地点预测值与实际值线性回归拟合度R~2=0.6228,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符合;北京、安阳、临汾、武汉等地多数年份的预测高峰期、预测高峰期蚜量与实际高峰期、高峰期蚜量接近,表明大多数年份预测系统较好的模拟了麦长管蚜发生动态。5.分析了我国冬小麦产区多地点麦长管蚜发生规律。通过非参数检验法及两两比较分析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地点高峰期蚜量、高峰期差异,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冬小麦产区麦蚜发生高峰期自南往北延后,高峰期蚜量自南往北增加。整体而言,禾谷缢管蚜预测系统实现了逐日种群动态预测,预测准确率高。麦长管蚜高温模型进一步阐述了高温情景的生态效应,改良后的麦长管蚜预测系统较好的预测了田间麦长管蚜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