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了,预后仍不满意,因此对其进行病因研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CD44是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间相互作用的粘附分子,广泛存在于白细胞、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上。其中CD44v6因有组织的特异性,在近几年倍受关注。研究认为CD44v6能促进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促进肿瘤细胞向基质侵袭,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运动能力。Ezrin蛋白为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参与了微绒毛的形成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运动、黏附及生存有关。Ezrin蛋白在许多肿瘤组织中都高表达,通过信号途经,与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等的作用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转移,也有很多研究阐明了Ezrin蛋白表达水平或免疫反应性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
本文研究CD44v6和Ezrin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方法:收集2000年~2007年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妇产科子宫切除或诊断性刮宫的子宫内膜标本,选取其中子宫内膜癌5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复杂性增生共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0例,所有患者术前未接受过任何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所有标本术后经HE方法染色诊断并分组。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和分析CD44v6和Ezrin在上述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1)CD44v6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单纯、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CD44v6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的细胞膜,部分位于细胞浆。CD44v6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单纯、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2/20)、40.00%(8/20)、66.67%(20/30)及79.03%(46/58),阳性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H=33.23,P<0.05)。组间比较则显示正常子宫内膜组与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单纯、复杂性增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子宫内膜癌组,不典型增生组两组间比较则差异不显著(P>0.05)。
(2)CD44v6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CD44v6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及有无伴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1),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分期晚期者CD44v6高表达。CD44v6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分化程度、肌层浸润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3)Ezrin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单纯、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Ezrin主要表达在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细胞的细胞浆以及细胞膜内。Ezrin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单纯、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00%(3/20)、25.00%(5/20)、46.67%(14/30)及81.03%(47/58),统计学分析显示四组之间比较采用差异有显著性(H=40.27,P<0.05)。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组,单纯、复杂性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复杂性增生组与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典型增生与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Ezri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58例子宫内膜癌中Ezrin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浸润肌层的深度有关。深肌层浸润组的Ezrin表达强于无肌层浸润及浅肌层浸润组,显示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5)CD44v6表达与Ezrin表达的相互关系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D44v6蛋白与Ezrin蛋白的关系,rs=0.40,P<0.05,二者呈显著正相关,CD44v6含量随Ezrin含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提示CD44v6蛋白的含量与Ezrin蛋白含量有关。
结论:
(1)CD44v6的阳性过表达能够及早发现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间接反应了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及其浸润能力,说明CD44v6的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Ezrin的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及恶变有关,同时与子宫内膜癌的较早期恶性行为-局部肌层侵袭有关。Ezrin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上皮恶性转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在子宫内膜癌中CD44v6和Ezrin表达密切相关,在子宫内膜癌中均呈高表达,两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相互诱导和信息传递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