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足舟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12年3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90例(90足)足舟骨骨折患者进行术后疗效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2例,女28例,年龄17岁~62岁,平均31.6岁。左足46例(46足),右足44例(44足),均为闭合性损伤。足舟骨骨折按照受伤机制分类:高处坠落伤38例,交通事故26例,扭伤18例,重物砸伤8例。患者伤后到入院时间为3h~13d(平均36h)。入院后拍摄标准的足正、侧、斜位X线片及CT扫描。按照骨折部位分类:足舟骨背侧撕脱骨折6例,足舟骨结节撕脱骨折18例,足舟骨体部骨折66例。66例足舟骨体部骨折按照Sangeorzan等系统阐述的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44例,Ⅲ型18例。本组足舟骨体部Ⅱ型骨折合并骰骨骨折8例,楔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2例。足舟骨体部Ⅲ型骨折伴有跗跖关节脱位2例,楔骨骨折4例,楔骨间脱位4例,跟骨骨折4例,骰骨骨折12例;其中4例同时伴有骰骨骨折及跟骨骨折,2例同时伴有骰骨骨折及楔骨间脱位,2例同时伴有楔骨骨折及跗跖关节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6d,平均6.75d。90例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可吸收螺钉、空心螺钉、克氏针、钛板及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给予短腿石膏下托固定的患者,术后第2d开始足趾主动功能锻炼,固定期间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4~6w去除短腿石膏下托或固定支具后,指导患者进行足踝部不负重功能锻炼。简单骨折术后未给予石膏等外固定的患者,2w后指导进行足踝部不负重功能练习,6w后指导部分负重行走练习。固定距舟关节的克氏针于术后6w去除,跨关节固定的微型钛板术后4个月左右,完全负重之前取出钛板。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CT扫描明确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中足评分标准评定治疗结果,疗效等级分为优、良、可、差。并且应用健康调查评分量表对术后复查患者进行评分,分别从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以及社会功能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足舟骨体部Ⅱ、Ⅲ型骨折术前及术后最后随访进行足正位第一踝跖角及第一距跖角的测量,以判断前足的内、外翻纠正情况。结果本组90例足舟骨骨折患者经15个月~8年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5.6个月。按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中足评分,平均为87.94±10.93分。其中足舟骨背侧撕脱骨折98.56±1.49分,足舟骨结节撕脱骨折91.04±2.81分,足舟骨体部Ⅰ型骨折95.15±2.79分,足舟骨体部Ⅱ型骨折82.78±9.93分,足舟骨体部Ⅲ型骨折72.14±6.59分。健康调查评分量表评分:躯体疼痛方面:足舟骨背侧撕脱骨折为89.11±3.36分,足舟骨结节撕脱骨折为76.23±5.16分,足舟骨体部Ⅰ型骨折为81.52±3.18分,足舟骨体部Ⅱ型骨折为63.81±11.67分,足舟骨体部Ⅲ型骨折为50.10±8.53分。本组病例优55足,良22足,可9足,差4足,总优良率为85.6%。其中足舟骨背侧撕脱骨折、足舟骨结节撕脱骨折及足舟骨体部Ⅰ型骨折优良率均为100%。足舟骨体部Ⅱ型骨折的优良率为88.6%,足舟骨体部Ⅲ型骨折的优良率为55.6%。足舟骨体部Ⅱ型骨折术前第一踝跖角57.80°±2.95°,第一距跖角4.30°±2.41°。术后第一踝跖角63.91°±3.85°,第一距跖角8.65°±2.81°。足舟骨体部Ⅲ型骨折术前第一踝跖角72.15°±4.16°,第一距跖角13.91°±3.55°。术后第一踝跖角64.88°±3.66°,第一距跖角9.11°±3.05°。X线片平及CT扫描示骨折愈合时间10~15w,平均为12.29±1.72w。2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其中1例于术后4个月出现螺钉断裂,另外1例于术后4.5个月出现螺钉断裂,但均未发生复位丢失。12例患者出现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后期随访未进行关节融合术。4例患者发生足舟骨缺血坏死,其中3例于术后4个月、4.5个月及5.5个月出现足舟骨部分缺血坏死,发生距舟关节骨性关节炎,行距舟关节及舟楔关节融合术;1例于术后5个月出现足舟骨全部坏死,继发扁平足,行三关节融合术。结论足舟骨骨折的类型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切口,选用不同的固定物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足舟骨体部Ⅱ、Ⅲ型骨折的手术疗效较足舟骨背侧撕脱骨折、足舟骨结节撕脱骨折及足舟骨体部Ⅰ型骨折差,而足舟骨体部Ⅲ型骨折的疗效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