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近现代云南转型期工业技术教育与工业环境的关系研究,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云南工业技术教育作为研究技术的对象,只是把工业技术教育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桥梁,研究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因此,不涉及教育学理论问题。二是本文研究的时间限定于晚清民初和解放之初,只是把这些历史现象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视野下的研究对象而已。因此,不涉及历史学理论问题。文章选择了晚清民初和建国之初云南工业技术教育和工业环境作为分析研究的主体。晚清民初和建国之初各用两章的篇幅来写,一章写这一时期的工业环境,章写这一时期的工业技术教育,之后用一章对比两个转型期的关系,并用一章说明两个转型期发展对后世的启示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依此为主体,前后各加上绪论和结论,构成了本文的整体结构,也是整个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在逻辑。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本文研究虽然属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范畴,但是研究的时间范围却是已经逝去的历史。所以,需要借鉴历史学中的资料,依据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晚清民初和建国之初两个转型期的工业技术教育与工业环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社会需求是后发国家接受科学技术和发展工业技术教育的根本动力:第一个转型期云南工业技术教育的驱动力是自强运动,第二个转型期云南工业技术教育的驱动力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与前苏联互通。第一次转型期工业技术教育内容与工业实践需要相脱节,原因是工业技术教育周期长,费用大,学理深,缓不济急。第二次转型期云南工业技术教育由于盲目照搬苏联教育模式,使得之前已经积累起来的工业技术教育未能沿着原来的道路发展下去,通才型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实用型的工程师教育。政治环境使得教育对象从通才型的精英教育不断向工人、干部倾斜。论文最后总结了云南两个转型期工业技术教育与工业环境的关系研究,为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