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社会,教师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社会公正、正义守望者的大众传媒,对这一群体如何报道,对中学教师这一重要群体形象如何塑造和构建,不仅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中学教师的正确认知与评价,同时,也影响着广大中学教师的自我定义和对奋斗方向以及追求目标的确立。
本文选择1980年1月至2009年7月《人民日报》中学教师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借助新闻传播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学教师在新闻报道中显现的形象特征、价值观、意识形态倾向,以及相关报道的主题、体裁、层面与范围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近三十年间,中学教师这一群体报道在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报道范围与层面上,由经济发展地区和城市转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并重;在报道性质与指向意义上,由表扬赞誉为主转向正面、负面与中性报道并重,注重多元立场与观点的表达;在报道观念上,由极端“崇高优秀”式的报道向平民化报道转变,关注教师日常生活状态、情感需求变化;在报道的思维方式上,由单一、非好即坏思维向多维与辩证思维转变;在报道的视角上,由单一主题向多元主题转变。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民日报》对中学教师群体形象的建构与塑造逐渐回归理性,更趋于真实,同时,也对社会大众正确认知和评价中学教师群体产生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些变化,透视《人民日报》对这一社会群体形象建构与塑造的沿革,分析建构与塑造中的存在的不足,探求改进报道的方法与途径。以期在理论上,能够丰富和拓展媒介社会群体形象研究范围,在传播实践中,为媒体在教育领域的报道,特别有关中学教师群体形象的报道上提供一些有益借鉴,为报纸塑造和建构其他社会群体形象或进行相关报道提供一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