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追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汪世强教授学术渊源,整理与研究汪世强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继承人的理论及临床水平;重点梳理、提炼汪世强教授疏肝健脾的治疗方法,研究其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试图为临床上更好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理论及经验总结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学习经典、跟师学习,仔细体会老师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做好跟师笔记,总结了汪世强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临床研究方面:本文根据汪世强教授在高血压病方面独到见解,他认为高血压病与肝、脾关系均密切。肝疏泄正常,脾才能维持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即“土得木而达”;反之,则会影响脾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阴亏损,阴不制阳,肝阳易亢;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瘀内生,痰瘀上扰清窍,而发本病。进行了汪世强教授“疏肝健脾”增效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对治疗前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差值以及中医证候评分、血脂、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C反应蛋白等结果进行评价,对汪世强教授“疏肝健脾”增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汪世强老师的学术渊源,主要来源于学习经典,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以及多年跟从其父亲已故川派名中医汪新象临床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汪世强教授的学术思想为:1.重视脾胃,疏肝健脾,双管齐下。2.治疗疾病擅用扶阳理念3.善从三焦辨治各种疾病。论文通过大量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对汪世强教授临床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总结了汪世强教授1.辨证特点:重三焦、和少阳①善从三焦辨治疾病,②和解少阳治久咳不已。2.治法特点:重温阳、调肝脾、健脾胃①补火助阳治疗各种寒性疾病,②疏肝健脾治疗杂病,③调理脾胃治疗儿科疾病。3.用方特点:①善用经方,②多个小方合用,汪世强教授用四合汤治疗胃病经验介绍,③擅用基础方,④结合病机,自拟处方。4.用药特点:①咳、喘、痰常用干姜、细辛、五味子,②疏肝健脾常用柴胡、白芍、党参、白术、茯苓,③扶阳常用:附子、干姜、肉桂、细辛,④用药注重相反相成,⑤补益各脏必配伍补肾药。(5)治疗疾病注重五行生克制化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等临床经验。临床研究运用疏肝健脾增效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其结果如下:1.两组证候和血压疗效对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4周后,各组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血压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血压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血脂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血管紧张素Ⅱ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管紧张素Ⅱ经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经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治疗前醛固酮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醛固酮经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经治疗后醛固酮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治疗前CRP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RP经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经治疗后CRP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汪世强教授的辨证特点:重三焦、和少阳;治法特点:重温阳、调肝脾、健脾胃;用方特点;用药特点;治疗疾病注重五行生克制化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等临床经验对于临床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临床研究证实“疏肝健脾”能增强天麻钩藤饮降压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其机理可能与增效抑制高血压病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CRP有关。汪世强教授治疗高血压的思路可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