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交往和逗留的关系入手,引出两个承载逗留的前提条件,紧接着探讨了交往主体对这两个前提条件的界定,同时对承载逗留的空间模式展开研究,最后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具体实例进一步分析了承载逗留的条件和相应的空间模式。关于承载逗留的前提条件,本文围绕着安全性和交往性两个方面展开。安全性对应着空间的私密性,交往性对应着空间的开放性。在这两个层面中,安全性又是交往性的前提,只有先保证逗留的空间足够安全,才能为的交往创造条件。安全性和交往性是承载逗留的两个前提条件,简言之就是:“背部保护,前方开放。”相关论述主要以人体生理和感知规律为基础,以实验论证的一系列尺度为手段,由此确立逗留,这一诱发交往关键节点的理论依据。有了前提条件,进一步研究承载逗留的空间模式。“背部保护,前方开放。”本质上就是空间边界和空间中心的对应关系。关于空间边界,主要有“边界模式”和“依托模式”两个理论支撑;剩下的空间中心由“向心模式”展开论证。由此建立起承载逗留的三种空间模式,简言之就是“边界依托,中心呼应”前提条件和空间模式都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论述的也都是理想状态下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这两个方面也是基础性的理论准备,最终还是要结合具体的空间进行论证。关于具体的空间环境,为论述的一致性,也采用了与前文理论层面相同的论述构架。即:前提条件、空间模式和具体应用。内容方面则选择了一些城市空间中比较典型的公共空间,最后以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为对象,进一步作了综合性的分析和论述。从理论到应用,完成了对论文主旨的论述。文章研究的是承载逗留的前提条件以及相对应的空间模式,其本质还是人的感知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