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吸浆虫俗称麦蛆,属双翅目,癭蚊科,分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Kirby)两种,在陕西主要危害的是麦红吸浆虫。上世纪的50、80年代麦红吸浆虫曾在陕西大发生,2011年以来小麦吸浆虫在陕西进入新一轮爆发周期,关中地区多县、区发生严重,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然而小麦吸浆虫在陕西省发生分布区域、发生规律、防治适期、防治药剂等技术掌握和应用都存在不足。对此,本研究以陕西省小麦吸浆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淘土法对小麦吸浆虫进行普查,研究小麦吸浆虫在陕西省发生分布和发生规律;通过调查不同药剂处理后的防效、防治适期、防治次数及药后产量来研究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技术,并将研究得到的有害生物治理技术在陕西省进行了全面推广。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吸浆虫发生分布普查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在陕西省发生面积大,范围广,以关中渭河川道和塬灌区为主,涉及50多个麦区县;重发区域集中,“窝点状”分布明显;灌区水浇地发生重于旱坡地,发生程度关中中东部重于关中西部,且形成以秦都、渭城、泾阳、长安、户县和临渭、富平、蒲城、华县两个核心发生区。2、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研究表明,小麦吸浆虫出土量、化蛹率和羽化率与气候条件有关,但与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十分吻合,一般在小麦拔节期幼虫破茧上升,孕穗期幼虫化蛹,抽穗期成虫羽化,抽穗盛期进入羽化盛期。3、田间试验药效表明,10%吡虫啉WP、40%毒死蜱EC、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E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小麦吸浆虫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结合防治适期、防治次数及药后产量的影响制定如下防治策略:小麦抽穗率达10-20%时,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毫升喷药开始第一次防治;小麦抽穗率达60-70%时,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毫升喷药开始第二次防治。4、总结出一套“系统监测,穗期保护,分级化防”的防控技术路线,进而在全省示范推广应用,推广面积大,防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上述研究结果对陕西省小麦吸浆虫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同时为其它地区小麦吸浆虫的治理和推广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