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元话语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rx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话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指用来组织语篇、引导读者、表明作者态度的语言手段,即“关于话语的话语”。Crismore认为,任何形式的言语交际都包括两个层面:基本话语和元话语。基本话语表达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元话语告诉读者如何理解、评述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并对命题内容做出反应。因此,元话语的使用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把一些零散的词、词组和句子连接起来,使整个语篇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作者向读者传达、解释和评注自己的主题内容,最终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自从Harris于1959年首次提出元话语这一术语以来,元话语成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元话语在学术论文、医药说明、求职信及新闻报道等不同文体中的重要性,而对总统辩论这一文体中的元话语研究少之又少;另外,目前对元话语的理论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认知、功能、修辞等方面,而用顺应论作为理论视角研究元话语的还不是很多。事实证明,顺应论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对元话语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本论文创新性地从顺应论角度对2008年美国总统三场辩论中的元话语进行研究,希望丰富和拓展元话语的研究领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顺应论,同时,对学校英语辩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元话语的定义、分类及理论实证研究现状,使我们对元话语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顺应论,介绍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分析维度。第四、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第四章采用Hyland对元话语的分类标准,统计了三场总统辩论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三场辩论中大量地使用了元话语,各类元话语的使用频率有所不同。第五章用顺应论解释元话语的使用。根据顺应论,辩论者在辩论中使用元话语的过程是选择合适的元话语来顺应不同语境的过程。因此,元话语的使用是辩论者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是辩论者进行语言顺应的手段,其中顺应是核心。第六章结语,总结论文的主要发现,指出本研究对学校辩论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中职语文是中职教育极具人文气息的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礼仪教育,是提高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做到
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 G. Lakoff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他指出模糊限制语就是那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
以脱脂奶粉、葡萄糖为主要原料,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es)(1:1)为发酵剂,以感官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在单因素试
以4种不同品种大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对不同品种大米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比较不同大米品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并对香气物质进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