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贫困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收入贫困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再到相对贫困的过程。梳理贫困与反贫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对于当前推进我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资本家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劳动发生异化,导致无产阶级不断贫困化的局面,因此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无产阶级最终摆脱贫困,获得自由。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贫困与扶贫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丰富的扶贫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牢牢坚持人民群众是扶贫事业主体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打赢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脱贫难度大,相对贫困现象,返贫现象,贫困代际传递,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挑战。从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视角出发,认为政府在扶贫中行为和目标发生偏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在参与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提高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能力,保障贫困群体享有平等权利,以法治思维和手段推动脱贫攻坚,以绿色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转变政府的职能,具体而言,政府在大扶贫格局中应扮演组织和引领、协调与整合、监督与公开、制度供给与激励扶持的角色,做到权力下放;完善市场主体,扶贫开发应与自然环境、资源和特色相结合,要构建更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更加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优化社会组织,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提供机制保障,提升扶贫能力,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最终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协同推进构建充满活力高效的大扶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