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有了翻译活动,人们就开始对翻译质量进行讨论、评估和批评。相对于翻译学中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的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显得不尽如人意。首先是翻译质量的概念未进行过严格界定。正如豪斯所言:“翻译观不同,翻译质量的概念也不同,因而评估方法也不同”(House,1997:1)。翻译研究历经了各种研究范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但无论翻译研究发展到哪一阶段,不管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活动,翻译质量始终是翻译研究的焦点,那么翻译质量评估这个严肃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就摆在学人面前,而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质量评估始于20世纪70年代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77)。近三十年来,中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依据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式对译作进行质量评估。毫无疑问,翻译质量的好坏首先是通过译文与原文对比得出的。这就要求对原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看译文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篇等层面是否与原文“对等”或“等值”。然而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学分析并不能对翻译质量的好坏得出满意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译文产生的超语言因素,包括:时间、地点、翻译发起人、翻译的主导思想及译者等;还要考察译文与原文的目的是否相配;检验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接受是否与原文在原语文化中的接受相同等。翻译质量评估还要考虑的是评估人。既然“评估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王景英,2002:3),那么评估人在翻译质量评估中或多或少地带上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而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实际上,要保证翻译质量评估做到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质量评估不可能做到像自然科学研究结果那样客观化”(House,1981:64)。通过分析影响翻译质量及其评估的各种因素,我们发现尽管各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和方法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可能把各种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因而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批评,没有一种适合所有翻译的评估模式和方法。鉴于近三十年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现状,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未来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提出尝试性建议。在理论上,首先要确立翻译质量评估在译学中的地位,加强翻译质量评估的应用研究,使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且把价值理论运用到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中去。具体做法上,拓展翻译质量评估新的研究领域,考虑评估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制约作用,建立翻译语料库并开展翻译评估的实证研究,从而对翻译评估模式进行修正,提高翻译评估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