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视阈下游客乡愁体验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327768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压力也普遍增大。现代社会朝九晚五、单一枯燥的生活让人们对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嘈杂的环境、污浊的空气、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使得城市居民常想暂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到山青水绿、民风淳朴的乡村,给身体和心灵好好“放个假”。由此,“乡愁”这一精神现象在城市居民中越来越显著。人们利用假期回归乡村田园生活寻求心灵上的放松,在乡村中找寻自我。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旅游动机而引发的乡愁体验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但近些年来,有关乡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学和地理学领域,在民族学和旅游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从集体记忆的视角出发,以五原县农耕文化博物馆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游客的乡愁体验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构建方面,首先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与方法,为后文研究进行铺垫。然后通过对国内外集体记忆和乡愁体验相关研究的梳理,为集体记忆的实践运用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整理分析了论文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以及集体记忆与乡愁的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选取五原县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为案例地,从集体记忆视角对游客的乡愁体验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对所需资料进行收集,运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从中提取出怀旧情结、了解历史、休闲娱乐、教育学习等18个指标,以及旅游动机、集体记忆、旅游情感等8个核心指标。然后根据指标体系探究游客乡愁体验的过程,并分析游客乡愁体验的类型以及乡愁体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二:一是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对于唤起游客的乡愁情感有积极作用。农耕博物馆作为凝聚乡愁的场所和传承集体记忆的工具,通过相对应的实物展示将人们的集体记忆重构在一起,塑造了一个凝聚集体记忆的怀旧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的乡愁情感得以体现、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以加强。并且,游客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分享个人农耕生活记忆,构建集体记忆,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二是乡愁体验能够强化游客的文化认同。博物馆的参观游览,有助于游客建立起与农耕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游客乡愁体验的质量越高,这种农耕文化的归属感就更强,就越能对游客的文化认同进行强化,实现对农耕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其他文献
登海701是河南圣源种业有限公司最新引进推广的玉米杂交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矮秆、耐密植、抗倒伏、抗病等优势。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豫审
结合鹤壁九矿2505地区瓦斯涌出情况,从技术管理、施工组织管理、现场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预防瓦斯事故。
为了提高物理化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将传感器技术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开发出了这一仪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通过教学实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