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历时语料的考察,研究了汉语中“所”字结构的产生、发展过程。
西周初期,“所”只是一个表处所的名词,不具有转指功能,此时,汉语用“攸+V”表示转指。周初以后,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促动下,受“攸+V”表转指的影响,“所”在句法组合“无/靡+所+处所类动词”中发生逐渐语法化为转指标记,“所”字结构初始形式产生。详见第贰章讨论。
“所”字结构初始形式产生后,在表达精确化与严密化的驱动下,逐步产生了“所”字结构的发展形式:“所+V+者”、“所+V+N”、“所+V+之+N、“所+Pr”。本文详细描写了“所+Pr”的转指功能,并根据参与认知框架“施事—动作—受事”的角色的显著度,建立起了一个显著度序列,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认知分析。详见第叁章讨论。
大约在东汉末年,转指标记“所”在句法组合“有/无+所+V”中完成向名词化标记的语法化,并且该法一直保持到清代。清代以后,在书面表达的需要的促动下,名词化标记“所”在句法组合“有+所+V”中逐渐语法化为轻量标记。详见第肆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