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字结构历时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历时语料的考察,研究了汉语中“所”字结构的产生、发展过程。   西周初期,“所”只是一个表处所的名词,不具有转指功能,此时,汉语用“攸+V”表示转指。周初以后,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促动下,受“攸+V”表转指的影响,“所”在句法组合“无/靡+所+处所类动词”中发生逐渐语法化为转指标记,“所”字结构初始形式产生。详见第贰章讨论。   “所”字结构初始形式产生后,在表达精确化与严密化的驱动下,逐步产生了“所”字结构的发展形式:“所+V+者”、“所+V+N”、“所+V+之+N、“所+Pr”。本文详细描写了“所+Pr”的转指功能,并根据参与认知框架“施事—动作—受事”的角色的显著度,建立起了一个显著度序列,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认知分析。详见第叁章讨论。   大约在东汉末年,转指标记“所”在句法组合“有/无+所+V”中完成向名词化标记的语法化,并且该法一直保持到清代。清代以后,在书面表达的需要的促动下,名词化标记“所”在句法组合“有+所+V”中逐渐语法化为轻量标记。详见第肆章讨论。
其他文献
天人感应观念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的是上天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观念起源于原始时期的自然崇拜。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等汉儒的改造,在儒家
学位
1982年,湖北作家方方以短篇小说《“大蓬车”上》登上文坛,此后三十年,方方笔耕不辍,以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当代文学。三十年来,有关方方的评论甚多,构成了评论界的一道独特风景。本文
学位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本雅明的闲逛者理论,借本雅明理论中闲
学位
本文以故事片《拉贝日记》、故事片《南京!南京!》和剧情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为研究对象,以女性苦难为切入点,探讨上述影片如何再现南京大屠杀、战争如何破坏人性善,以
学位
班会课是班主任处理上周班级事务,通报班内特殊情况,并安排下周班级工作要点的群体教育方式,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渠道。班会的形式多种多样,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