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逃遁——《就说是睡着了》的符号学解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说是睡着了》讲述一个生活在纽约贫民区的犹太男孩戴维在成长过程中对性、宗教、身份、生命的认知,它在上世纪后半期一直吸引着批评家的目光,先后被归为无产阶级小说,成长小说,犹太小说,俄狄浦斯情结的典型,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如此纷繁的定位与批评方法足以证明小说的复杂性。在此用符号学,具体说是巴特的“五种符码”,充分借鉴前人的批评成果,以期给出更全面的分析。  但是,无法像巴特在《S/Z》中那样把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切分为叙述单元并在论文中逐一分析,因此,分析过程只是存在于思维中,成文的是一个具有一定实例的总结,共分为三部分:结构符码,情景符码,心理符码。大致来说,结构符码主要包含了行动符码和阐释符码;情景符码和心理符码包括文化符码、意义符码、象征符码,与结构符码的不同的是,它们属于内涵意义,并非文本直接表述。  结构符码研究文本的组织结构与叙事。组成小说的五节不仅垂直切分了文本,而且以一级所指和二级所指拓展其意义。叙述围绕着戴维的成长,逐步揭示“睡眠”和身份谜题并展现具有现代主义特点的庞杂母题。从结构符码看,戴维完成了认知后的“睡眠”自然终止了叙述过程。  情景符码从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作者信息方面构建人物活动的世界,呈示戴维面对社会、宗教、身份和生存危机进入“睡眠”,以此来逃避传统失却之后的混乱现实对个体的隔阂。  心理符码探究人物的心理,是情景符码在人物心里的投射,或者说是人物对外界的编码。戴维在逃离恐惧、追求愉悦的过程中,经历了性、宗教、身份、死亡的启蒙,但无一例外地留下了创伤和绝望,于是他进入“睡眠”,接受心理死亡,或者进入心理的他世界。这样,“睡眠”获得了开放的意义。  “睡眠”有着文本结构、社会和心理意义。戴维的“睡着”是人文情怀的体现—作为一个单纯的孩子,无论现实如何残酷,他都不应该死亡;“睡眠”是高超的叙述技巧,自然终止了文本又打开了广阔的心理空间,使文本完满又神秘;“睡眠”是面对充满社会的宗教、身份、性与生命危机时,一个弱小的孩子、一位移民、一个个体的无奈选择。每个人注定被外界抹杀,活着就是像小说的作者一样自我放逐。
其他文献
近三十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在语言学领域成了热门话题。然而,基于商务语料的体裁问题却很罕见。随着中美公司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公司简介在促进它们的贸易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
“模因”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模仿“基因”一词而得出。模因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
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现代多产作家,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其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其中以马丁·伊登的塑造最为突出,最为成功。《马丁·
特里·坦贝斯特·威廉斯是美国作家,自然学家,环境保护家。作为犹他州的本土居民,她的写作深深地被大盐湖的景象影响着,而且摩门教背景文化也促使她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情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