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国内藜麦品种倒伏严重导致减产及栽培技术研究滞后的现状,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引进藜麦不同基因型材料,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地区旱作条件下,比较不同藜麦品种的生长发育、力学特征、光合特性、物质积累等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筛选抗倒高产型藜麦新品种。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藜麦品种的茎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力学特征、光合特性、茎秆生理生化指标、倒伏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揭示藜麦群体抗倒伏生理机制,明确藜麦抗倒伏群体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品种鉴选试验初步筛选出几个抗倒性能较好,具有3750kg/hm~2以上高产潜力的藜麦品种,其共同特征表现为株高中等、茎秆粗壮、分枝较多、叶面积大、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高、茎秆强度大、叶片光合效率及单株粒重表现较高,包括H4、C3、A4、LL-1、L5及Z1共六个品种。上述藜麦品种,若能辅之以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可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2)藜麦植株倒伏类型主要是茎折,发生倒伏的主要时期为成熟期,受种植密度和品种间差异的影响,倒伏有可能在灌浆期提前发生。藜麦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穗干重、茎干重、单位茎长干重、力学特征、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与藜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密切相关,是评价茎秆抗倒伏能力的重要指标。(3)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地区,髙秆藜麦品种陇藜一号(LL-1)和矮秆藜麦品种K2获得最高经济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7.15万株/hm~2和15.33万株/hm~2。在此合理密度范围内,藜麦植株个体发育良好,群体结构合理,生育前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较快,叶片光合效率较高;灌浆期茎秆粗壮、分枝数较多,绿叶面积、穗干重、茎秆干重、单位茎长干重、茎秆强度、抗性生理指标等下降相对缓慢,维持了较高的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及较强的茎秆抗倒伏能力,这是藜麦实现抗倒高产的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