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历史与宿命人生——《洼地》循环叙事解读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etpse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获1996年布克奖的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当代英国文学中一位有着深厚历史研究背景的巨匠,人类历史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循环叙事的角度探索小说中的三种循环关系:时间循环、情感循环以及宿命循环。  本文以弗莱的文学循环理论中叙事的循环性,以及后现代圆形叙事理论为理论依据,试图揭示小说中人物在循环的兴亡规律下的挣扎与无奈。  本文的正文部分分为三章。首先,第二章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时间循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呈现四季循环并且和小说里主人公的诞生、成长、败落、死亡这几个人生主要阶段相一致。循环的时间观解构了历史进步论;其次,第三章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循环往复的创伤记忆以及创伤受害者的轮回的探讨,指出历史的破碎性和历史真相所带给人类的巨大创伤,作者带领读者在追忆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瓦解了宏大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前两章主要通过对《洼地》中时间及情感的循环叙事的分析来解构传统认知里的宏大历史,证明历史进步不过是人类的自我幻想。第四章侧重于分析人类及自然命运的循环性,这种命运循环深化了作品的宿命氛围,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通过分析,笔者试图揭示作者斯威夫特本人所持的循环史观:人类终其一生,追求宏大进步的奋斗不过是一个创造历史,追忆历史最终成为历史的循环过程。通过塑造这样环环相套地历史故事,斯威夫特不完全是以一名作家的身份,更是以一名历史研究者的身份,告诉读者,告诉世人,不要沉溺于过去,也不要痴迷于现在,更不应盲目期待未来。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流不断的扩大和深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化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载体。华语电影也正因为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