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达洛维夫人》人物的异己性和主题的统一性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xiand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实验各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的首次成功尝试.她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给予了《达洛维夫人》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该文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诠释两个并置、互为异己的人物:克拉丽莎·达洛维和塞普蒂莫斯·沃伦·史密斯,以揭示小说结构上的双重性和内在的凝聚力.然而,这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围绕着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发展,展示出对生命与死亡不同看法的"对话".塞普蒂莫斯如同克拉丽莎如影随形的异己.通过反衬与对照,他们对于生死的律动的意识之流穿越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实践了小说的双重情节.由于客观时间、地点和事件形成的结构上的凝聚力,克拉丽莎与塞普蒂莫斯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语言,他们各自的内心独白如同相互在镜中的影像.同时,他们作为异己交互融合的生命也加强了文本的内聚力.因此,尽管小说人物貌似不相干,结构松散,但是同时并存却又相互对立的可能性成为了写作《达洛维夫人》的准则.并置、异己和内聚在《达洛维夫人》中的运用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技巧的大胆革新.正是通过运用这种方法,使得读者能思考人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给小说增添了可读性及无限魅力,也因此奠定了《达洛维夫人》作为英国小说史上不朽篇章的地位.
其他文献
约翰·斯坦贝克于1939年发表的其最享盛名的著作《愤怒的葡萄》为他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这部内容饱满,主题深远的小说自一出版就备受瞩目,作品相关的批评和研究也不胜枚举。评
摘要 在中国民间年画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稳定而独立的审美体系,而色彩审美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审美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与中国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最具民族艺术特色的审美规范,民间年画的色彩审美具有鲜明、直观等特征,但自汉代以来,民间年画的总体色彩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本文以现代视角,对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特征予以分析,并对民间年画在现代科技、装饰材料下的创造性转化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创作的关于一个美国犹太人生活经历的小说,主要以五十到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为历史背景。有评论者注意到其内部情节一反常态地采用了非直线性结构,也
项氏旧藏书画总量据项氏千字文编号估计,大约不到1100件,由于项元汴曾将大量书札、诗帖、扇面、册页和小幅书画分类合装为长卷和集册,故此总幅数当数倍于件数,具体数量至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