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教育让公民具有现代公民知识和技能,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使公民成为拥有合格公民资质的现代公民。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法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开始由“传统臣民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的公民素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中学生当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与道德意识十分淡薄,公民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而进行公民教育的最佳期却是在青少年阶段。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对其一生影响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学校,学校也是进行公民教育的最佳场所。学校公民教育开展的情况,在某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公民意识和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从笔者对上海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情况看,目前学校公民教育的开展还很有限,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比较薄弱,民主、法律等公民知识和实际技能也比较匮乏,因此公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加强公民教育需要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进一步的重视和大胆地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更是首当其冲。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最佳途径,具有开展公民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思想政治课加强公民教育,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依法治国培养大量的合格公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找准结合点,恰当好处地把公民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获取公民知识和技能,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样做既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又增强了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总之,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公民教育是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趋势的,是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和改革潮流的,当然也是符合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身成长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