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玉米淀粉(ST)为载体,阿司匹林(AS)为药物模型,与生物相容性优良的聚乙烯醇(PVA)相结合,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具有缓控释性能的载药纳米纤维膜,期望制得的载药纳米纤维膜中的药物在体内可以缓慢而持续的释放,在局部可以稳定而高效地发挥作用,并解决药物释放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载药量低和药物突释的问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纤维的表观形貌;利用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研究其分子间相互作用;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纤维中药物的累积释放量,并计算累计释放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浓度为4%、6%、8%、10%和12%的PVA溶液为研究对象进行静电纺丝,试验结果表明,当PVA溶液浓度为6%、8%和10%时均可纺得纳米纤维,但PVA溶液浓度为8%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其纳米纤维直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因此选取浓度为8%的PVA溶液进行后续研究。2.固定ST与PVA总浓度为8%,调整ST与PVA质量比进行静电纺丝。当ST与PVA质量比为1:2和1:3时,均可得到直径分布均匀的纳米纤维,但考虑提高天然化合物ST的用量,所以选择ST与PVA质量比为1:2进行后面的研究。3.为了筛选最适溶液总浓度,在ST与PVA比例为1:2时,调整总浓度分别为8%、9%和10%。当总浓度大于8%时,出现堵塞喷头的现象,且电纺纤维丝粘连,因此选择溶液总浓度为8%进行后面的研究。4.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当载药量为1%和2%时,AS的特征峰均已消失,呈现较小而圆的“馒头峰”。说明复合纳米纤维膜表面呈现非晶态,药物被基本包裹于纤维之中。红外光谱结果显示AS/ST/PVA复合物中指纹区众多尖锐峰变弱或消失。说明AS分子与ST/PVA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了复合物。5.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药物的体外释放性能。当载药量为0.5%、1.0%和2.0%均可达到缓释效果。而且,载药量越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越大。玉米淀粉的浓度越大,药物释放越快。压片的压力越大,药物释放越慢,且药物缓释时间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