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电影导演中,黄建新无疑是其中被冠以“异类”之名游离于一代导演群体之间的独特个体。他一直是时代忠实的记录者,影片内容大部分都是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反思、批判与忧虑,以及对个体的关注。历经八十年代启蒙话语的裂变之后,他由充满知识分子气质的先锋话语转向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注,从而进一步展现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席卷下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他将对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观的追求,和对人与时代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心灵的关系的深切关注,诉诸于影像。他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思的立场,并将各个阶层的人一视同仁。他不是为了看清当下,做到旁观者清,而是将自己放在影片中,通过各种充满包容和断裂的意象不动声色地呈现时代肌理。黄建新的电影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特质,他电影中塑造的形象似乎都是既当下又历史并且缺乏主体意识的人,讲述的故事也都是现实的境遇中猝不及防、不可避免的困境。解读黄建新电影的方式有很多,本文尝试从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切入,通过对黄建新同一主题类型下的电影文本、人物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试图把握黄建新电影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最后反观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生态情况,以期作为一种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