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社会主义视野下的黄建新电影主题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n85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电影导演中,黄建新无疑是其中被冠以“异类”之名游离于一代导演群体之间的独特个体。他一直是时代忠实的记录者,影片内容大部分都是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反思、批判与忧虑,以及对个体的关注。历经八十年代启蒙话语的裂变之后,他由充满知识分子气质的先锋话语转向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注,从而进一步展现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席卷下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他将对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观的追求,和对人与时代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心灵的关系的深切关注,诉诸于影像。他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思的立场,并将各个阶层的人一视同仁。他不是为了看清当下,做到旁观者清,而是将自己放在影片中,通过各种充满包容和断裂的意象不动声色地呈现时代肌理。黄建新的电影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特质,他电影中塑造的形象似乎都是既当下又历史并且缺乏主体意识的人,讲述的故事也都是现实的境遇中猝不及防、不可避免的困境。解读黄建新电影的方式有很多,本文尝试从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切入,通过对黄建新同一主题类型下的电影文本、人物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试图把握黄建新电影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最后反观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生态情况,以期作为一种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通信以及传感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一个前所未有的交互环境开始慢慢呈现。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开始与虚拟的数字世界交织融合。人机交互的接口不再局限于屏幕输出、计算
近些年来,“生态”成了建筑规划界的时髦词儿,全国上下冠以“生态”美名的工程项目比比皆是:生态小区,生态广场,生态大厦,生态公厕,生态园林,设计中动辄生态核,生态轴,明明是
期刊
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电影与文学的渊源颇深,从两者相识的第一天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改编小说而让电影成名的事例不少,当然因为改编同一部文学作品而让导演乃至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