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在乡村地区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村民集中居住,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乡村振兴等政策强调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植物景观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建设中,植物景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建设上存在诸如与周边城市趋同等等问题,且目前关于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和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主城区5个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为样本,分实地调查研究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运用实地调查法调查社区植物景观各类数据对其种类构成、风格、类型、功能、管护和满意度等进行总结,进一步认知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基于认知并结合内容分析大量居住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对5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提出优化和设计策略,旨在为今后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建设和改造提供一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后得到植物种类共142种,隶属69科、127属。其中,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47.18%的物种集中分布于禾本科、蔷薇科、豆科等10科;乡土植物有103种,占比为72.5%,应用较充分;以常绿植物为主,常绿与落叶之比约为3:1;观花、观叶植物种数较为多样,观果类植物种数较为单一。与重庆主城区城市居住区数据相比,新型农村社区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乡土植物运用较充分,在极常使用植物种类上重合率较高。(2)植物景观类型丰富,根据功能可划分为生产型、美化型、防护型、综合型4种类型,其中美化型在社区中运用最多,但此类型植物景观模仿城市痕迹明显,缺乏特色。道路、公共绿地植物景观也存在模仿城市倾向,宅旁绿地较具有乡土特色。整体来看,植物景观风格偏向规则精细风格,失去了乡村地域植被原有的自然野趣感。植物景观功能复合性较强,以生产功能为主,美化和防护功能较为次要。(3)植物景观管护水平较差,且社区精细养护型植物景观的使用,导致管护成本增加。原有植物景观破败后被居民开垦种植的现象常见。居民普遍较不满意目前所在社区的植物景观建设成果,居民更看重观赏性与生产性并存的植物景观,偏好种类繁多的美观植物配置,且参与植物景观管护的意愿较强。(4)从美学功能、生态功能、人文特色以及建管成本四个方面出发,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包含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16个指标层。准则层权重排序为:建管成本>人文特色>美学功能>生态功能。指标层中权重靠前的6个指标依次是乡土植物比例、归属感、群落稳定性、绿地率、环境协调性和居民参与程度,是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点。对5个调查社区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良好”的有2个;等级属于“及格”的有2个;等级属于“较差”的有1个。整体来看,水平中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丰富植物种类;打造自然、田园、乡土的植物景观风格;依托村庄资源与产业发展营造特色;提升各类绿地植物景观配置合理性;充分运用原场地植物资源;适当引入“公共菜园”模式提高居民参与程度等。并制定具体设计策略,在设计时首先依据村庄环境及资源建立自然乡土的基调风格,其次依据社区各地块功能不同有侧重的打造植物景观,最后推荐可粗养护的、生产性与观赏性并存的植物种类以及配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