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3年《人民日报》以“任仲平”的笔名刊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起,这种集体创作的大型政论模式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不仅《人民日报》内部相继推出以阐述党建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仲祖文”、以“如何振兴中华”为谐音缩写的“何振华”、以“正本清源”为宗旨的“郑青原”;各级党报也相继推出自己的评论品牌,如《江西日报》推出的“江仲平”;《浙江日报》推出的“哲欣”(浙江创新之意)……本文以《人民日报》“任仲平”从1993年至2016年期间发表的96篇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任仲平”文章的定位、文本特色、创作机制进行分析,反思党报政论现存的问题,借鉴“任仲平”的创作成功经验,提出建议。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自媒体的发展盛况空前,读者有了更多选择,要想回到当年“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红旗》杂志)社论覆盖7亿人民的影响力巅峰,难度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党报如何发挥优势,占领宣传阵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第一信息源头,知识分子的良师益友?党报评论如何才能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使命,成为时代最强音?这是面向政论“国评”品牌“任仲平”,以及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提出的一项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