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被动闲暇问题研究——以CH村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暇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不仅显示了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大。大量失地农民的存在,而与此同时社会又没有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和保障政策给失地农民,这样失地农民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不稳定隐患。了解失地农民的闲暇生活状况,正确认识闲暇生活在失地农民生活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有助于引导失地农民构建积极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促进失地农民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安徽省潜山县CH 村的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失地农民的闲暇时间安排、活动内容、闲暇空间、主观体验等方面,认为CH 村的失地农民的闲暇生活总体上是贫乏的;虽然闲暇时间充足,但是闲暇活动单调且消极被动;主观体验是无奈的满足,普遍缺乏幸福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生活。造成失地农民被动闲暇的出现,闲暇生活质量不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不同职业、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的农民,在闲暇时间配置、闲暇活动、闲暇心态等方面的差异都很大。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旨是帮助农民建立积极文明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也应该包括农民的闲暇生活。建立文明健康的农民闲暇生活,不仅可以满足失地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积极培育失地农民之间的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农村的社区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农村社会进行新一轮整合,实行有效管理。  
其他文献
学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以“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并把残疾人问题作为改
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借鉴Molm对有关信任问题的经典理论命题——信任在互惠型交换中比在协商型交换中更容易产生——的检验研究,通过实验法探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研究利用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所获得的资料,对山东省X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描述,并试图为X村以及X村所在地区“空巢家庭”养老策略的提出作出自己的探索。研
学位
“山寨”文化是兴盛于2008年至今的一种流行文化,它以极其迅速的方式席卷了整个中国,影响极大。“山寨”春晚是“山寨”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其他流行文化所不同的是,这种流行
以硼酸和氢氧化钙为原料,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六水偏硼酸钙,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单一物相的六水偏硼酸钙(CaO·B2O3·6H2O).在14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