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治疗组(火针组)和对照组(宣教组)对戒烟治疗疗效的影响,和观察火针治疗和宣教方法对戒烟期间出现的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个随机对照研究,参照本试验的纳入标准,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选取60例戒烟者,将其按1:1的比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使用火针治疗和对照组30例使用宣教方法。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百会穴、双侧的列缺穴、及双侧的合谷穴。首先使用安尔碘消毒,然后再涂上万花油,点燃酒精灯,右手握着火针,针下3分烧至通红,快速点刺穴位,深度约0.1mm,百会穴、列缺穴及合谷穴每穴各点7下,完成点刺后用棉球按压该穴位,再涂上万花油。3日进行1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连续三个星期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只进行宣教,观看关于吸烟危害健康及戒烟方法技巧的影片,3日进行1次宣教,每周2次,每次20分钟,连续宣教三个星期,不做其他任何治疗干预。所有病例治疗前均填写问卷,了解戒烟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习惯(包括:烟龄、尼古丁依赖程度、及过去戒烟的记录、戒烟原因),既往病史。治疗过程的治疗记录会记录戒烟者的吸烟数量,一氧化碳度数及戒断症状的情况。评估戒断症状的舒缓程度,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在治疗开始后的第3周及第8周门诊随访时会再次记录戒烟者的吸烟数量,一氧化碳度数及戒断症状的情况,以及填写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收集资料齐全后会分析戒烟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习惯(包括:烟龄、尼古丁依赖程度、过去戒烟的记录、以及戒烟的原因)等因素对成功戒烟是否存在影响。本研究以治疗前后的吸烟量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的一氧化碳度数,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戒烟期间出现的戒断症状(例如:情绪变化、睡眠质量)为次要观察指标。戒断症状的舒缓程度主要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估。结果:1、在开始治疗3周后,治疗组经火针治疗后无效2人、有效5人、显效2人、治愈21人,有效率呈现为93.3%;对照组戒烟者经宣教后无效8人、有效8人、显效3人、治愈11人,有效率呈现为73.3%。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P=0.049<0.05,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在开始治疗8周后治疗组中无效2人、有效1人、显效5人、治愈22人,有效率呈现为93.3%;对照组戒烟者中无效5人、有效8人、显效2人、治愈15人,有效率呈现为83.3%。经皮尔逊卡方检验,P=0.023<0.05,两者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火针治疗比宣教方法的戒烟效果更好。2、3周自我汇报戒烟成功率治疗组是66.7%,对照组是36.7%,经皮尔逊卡方检验,两者存在差异(P<0.05)。8周自我汇报戒烟成功率治疗组是73.3%,对照组是50%,经皮尔逊卡方检验,两者不存在差异(P>0.05)。即火针治疗的在短期的戒烟成功率明显高于宣教方法,在长期方面,火针的戒烟成功率高于宣教方法,但差异不明显。3、3周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火针组是53.3%,宣教组是36.7%,经皮尔逊卡方检验,两者不存在差异(P>0.05)。8周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火针组是73.3%,宣教组是50%,经皮尔逊卡方检验,两者不存在差异(P>0.05)。即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火针组虽然比宣教组高,但差异不明显。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和自我汇报戒烟成功率基本一致,即戒烟者的自我报告戒烟情况是可信的。4、火针组治疗前的每天吸烟量是12.5(10,20)支,开始治疗3周后减至0(0,2.75)支,开始治疗8周后减至0(0,1)支,宣教组治疗前的每天吸烟量是20(10.25,20)支,开始宣教3周后每天吸烟量是0(5,10)支,开始治疗8周后的每天吸烟量2(0,8)支。经正态性检测P<0.05,不服从正态分布。经方差分析,两组戒烟者经过治疗或宣教后吸烟量均比治疗或宣教前明显减少。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3周后每天吸烟量比较P<0.05,即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3周后的每天吸烟量有明显差异。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8周后每天吸烟量比较P<0.05,即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8周后的每天吸烟量有明显差异。因此火针组在治疗3周及治疗8周后吸烟量均明显少于宣教组,可见火针治疗减烟效果优于宣教方法。5、火针组治疗前一氧化碳度数是14.10±6.16ppm,开始治疗3周后是5(3.25,7)ppm,开始治疗8周后是3(2,6)ppm。宣教组宣教前一氧化碳度数是17.20±7.56ppm,开始宣教3周后是9(3.25,15)ppm,开始宣教8周后是3(7,15)ppm。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后的一氧化碳度数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火针组经火针治疗后一氧化碳度数下降的幅度比宣教组更大(P<0.01)。6、治疗组治疗前尼古丁依赖程度是4.53±2.39分,使用火针治疗3周后3(2,4)分,8周后是2.5(2,3)分,宣教组宣教前,尼古丁依赖程度是5.23±2.47分,宣教3周后4.5(3,6)分,8周后是3(3,4.75)分,经方差分析,火针治疗3周和8周后尼古丁依赖程度都有明显下降,宣教3周后尼古丁依赖程度下降不明显(P>0.05),到8周的时候尼古丁依赖程度才有明显的下降(P<0.05)。火针治疗对短期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方面,有明显的作用。而宣教的方法在短期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方面则不明显。对长期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方面,火针治疗和宣教方法都有明显的作用,但火针治疗降低长期尼古丁依赖程度的效果比宣教更佳。由此可见,火针治疗对于降低短期和长期的尼古丁依赖程度的效果均优于宣教方法。7、开始治疗3周后,火针组戒断症状的有效舒缓率是96.7%,宣教组戒断症状的有效舒缓率是86.7%。经皮尔逊卡方检验P<0.05,即两组戒烟者的戒断症状经治疗或宣教后有明显的差异,火针组舒缓戒断症状的疗效优于宣教组。开始治疗8周后,火针组戒断症状的有效舒缓率达90.0%,宣教组戒断症状的有效舒缓率有80.0%。经皮尔逊卡方检验P>0.05,即在8周的时候火针组舒缓戒断症状的疗效与宣教组区别不明显。8、经方差分析,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3周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8周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有明显差异(P<0.05)。火针组治疗8周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明显比宣教组宣教8周后低。可见火针在改善长期的以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作为评估的戒断症状比宣教效果更好。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3周和8周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障碍化因子评分有明显差异。火针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障碍化因子评分明显比宣教组低(P<0.05)。因此火针组在治疗3周及治疗8周后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障碍化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宣教组,由此证明经过火针治疗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因子分项评分的焦虑或躯体化,认识障碍以及阻滞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没有明显区别(P>0.05)。因此,火针对于舒缓戒烟期间的戒断症状中的睡眠障碍效果显著。而宣教方法则没有明显的舒缓戒烟期间出现的戒断症状的作用。9、在本研究中发现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这些人口学因素对本次戒烟成功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10、分析本次参加者的吸烟习惯、戒烟历史和对这次戒烟的心态后发现:每天吸烟量,烟龄,初始尼古丁依赖程度,初始一氧化碳度数,曾经戒烟的次数,以前使用的戒烟方式(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自己控制戒烟),曾戒烟失败的原因(心瘾、手瘾、身边的朋友同事亲人吸烟和难忍的戒断症状),本次的戒烟原因(自己身体健康、家人身体健康、家人劝告),选择使用火针戒烟的原因(宣传介绍、尝试新方法和对火针有信心),本次戒烟重要性,本次戒烟准备程度,本次戒烟信心也对本次戒烟成功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11、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总分平均分是10.43±3.84分,即本次参加研究的戒烟者有的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者情绪波动相对较大。在分析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和各项因子得分,例如:焦虑或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这些因素对本次成功戒烟也是没有影响的(P>0.05)由此可见,本次研究基线资料均衡,火针治疗的戒烟疗效明显,其他因素没有明显干预戒烟效果,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和自我报告的戒烟成功率一致,戒烟者的自我报告成功戒烟结果具有可信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采用火针治疗戒烟效果更佳。经火针治疗后吸烟数量明显减少,一氧化碳度数和尼古丁依赖程度均明显下降,同时对戒断症状中的睡眠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今后可以考虑在临床推广使用火针疗法戒烟,可为中医戒烟提供新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