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尔吉·原野,我国蒙古族散文家,在其40年的文学创作中,真正做到了言由心生,散文情感真挚、朴实灵动,将世间万物融汇于笔尖,在蒙汉文化的双重语境下,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当前族人们的生活,客观细腻地传达着对民族与国家的热爱,对自然生灵的保护与敬畏,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包容与引导。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鲍尔吉·原野散文的情感基调,原野以草原为第一故乡,以城市为第二故乡,以自然为全人类的家园,散文中流露出的是对故乡家园的守望、观照与回归;第二部分跟随鲍尔吉·原野散文的开阔视野,探寻作者于生活中得出的理性思考,包括在蒙古草原特定地域影响下的文化哲思、时代变迁大环境下对生态伦理的苦心坚守,以及在从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其散文的创作风格,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其散文中对同一意象场景的重复描摹,叙事散文的小说化倾向,抒情散文的诗意化,灵动幽默、质朴深刻的语言,都源于他笔耕不缀,用最真实的笔触向我们呈现他内心的纯美良善;最后对鲍尔吉·原野散文的文化意义进行研究,原野的散文体现着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既关心自然生态,又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态,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他深刻地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端,坚定地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当今文化多元发展浪潮中,笔者希望通过对鲍尔吉·原野散文的研究,为众多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探寻写作的合理位置与态度。同时,真诚希望学者们能站在开放包容的立场上,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纳入研究视野,给予更多关注,树立正确多维的文学史观,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