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绵状嗜热丝孢菌突变体的筛选及蛋白激酶的过量表达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绵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嗜热真菌,是真核生物中生长上限温度最高的一种真菌,从该菌中已分离了多种嗜热酶,并进行了真核表达,使得该菌种在工、农业生产和微生物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对该嗜热菌感受和传导信号的机制尚不清楚。蛋白激酶基因pspk是我们从疏绵状嗜热丝孢菌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的蛋白激酶基因,其具体的功能尚需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遗传转化,向菌株基因组随机插入外源质粒DNA,构建该菌的突变体,对探索该菌的嗜热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已成功建立了疏绵状嗜热丝孢菌的遗传转化系统,为研究基因的功能,分离功能基因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也为外源基因在其体内的表达提供了有效地途径。另外,利用亚细胞定位的方法,将该基因与GFP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ROKⅡ-GFP-pspk转化至洋葱表皮细胞并使其进行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出现在细胞核的位置,推测该蛋白激酶在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的部位为细胞核。本实验首先利用已成功构建的疏绵状嗜热丝孢菌的遗传转化系统,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筛选大量突变体,获得多株表型各异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在菌落形态、颜色、产孢量等方面与野生菌株具有明显差异。这就为研究基因的功能,分离功能基因提供了材料,为探索该嗜热菌的耐热机制提供材料。本实验以疏绵状嗜热丝孢菌蛋白激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其表达载体pROKⅡ-hph-pspk,并对本实验室已成功构建的疏绵状嗜热丝孢菌的遗传转化系统进行优化。最终确定农杆菌菌株LBA4404在孢子萌发4.5h,孢子浓度为5×106个/皿,共培养时AS浓度为250μmol/L时,表达载体的转化效率达到最高。利用荧光定量技术,确定蛋白激酶基因pspk在转化菌株中的表达量是野生菌株的1.729倍,证明获得了蛋白激酶基因的过量表达的菌株。对得到的过量表达菌株进行生物表型分析,结果发现过量表达的菌株具有一致的生物表型特征,且其耐热性比野生菌株明显降低。通过以上研究初步推测蛋白激酶基因pspk可能与菌体的耐热功能相关,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疏绵状嗜热丝孢菌的生理特性,对于该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天山山脉虽然是亚洲最年轻的山系之一,但对它的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研究却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一百年。在地球科学工作者们的前赴后继艰苦探索之下,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结果。新生代
目前高精度的绝对重力仪精度高达1~2μGal,其用途主要在于研究重力时间变化,并为相对重力联测提供基准和约束。在提供基准和约束时,仪器测量有效高度处的绝对测量值必须归算至地
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是存在于溶酶体中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一类关键的酶超家族。本论文利用常规PCR和RACE-PCR方法,克隆出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CathepsinL (c
锌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矿物元素,在哺乳动物体内六种主要功能级别的300多种含金属的酶类功能发挥都需要锌作为主要的结构组分或是辅助因子,与机体早期发育、脑功能、骨骼快速
SCYL1-BP1是本实验室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首先从人胎盘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的一个能与SCYL1相互作用的新基因。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该蛋白主要分布在核内,少量分布于核周和胞
。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是由一种寄主广泛、死体营养型的病原菌——核盘菌引起。核盘菌在侵染过程中会分泌一种关键的致病因子——草酸。本实验以草酸胁迫条件下拟南
冲击电压发生器作为一种高功率脉冲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广泛。相较于传统的破碎分离方法,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对固体物质进行放电使固体破碎和分离更加的环保、灵活、高效。目
ROD1(regulator of differentiation1)在造血细胞中高度表达,与poly (G)、 poly (U)特异性结合。在真核细胞裂殖酵母(fission yeast)中,与ROD1同源的Nrd1阻断有性接触生殖和
分数阶微分方程理论是微分方程理论的一个分支并且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它在物理学、化学、控制理论、生物学等重要学科中有着大量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数阶微分方
在信号处理中,Hilbert变换对的优势使其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双树复小波变换出现后,基于]Hilbert变换对的小波变换的研究逐渐展开起来.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