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景点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研究——以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中心服务区为例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总体趋势下,科技、信息、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在加快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与社会的不断趋同。园林景观逐渐丧失其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特色,缺乏灵魂、空洞而雷同的景观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景观情感的需求,人们更愿意选择尊重自然环境、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风景区作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其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景点设计就更应注重地域性的表达。地域性,是景观设计中一个永恒的课题。风景区景点设计的地域性表达观念的倡导是对景点地域文化缺失的恐慌,对景点丧失独特魅力和竞争力趋势的担忧。只有扎根于地域的土壤,景点才会有其存在的价值,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不断延续。   本文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地域性以及地域性景观含义的深入分析,总结国内外地域性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学习比较国内外优秀的地域性景观作品,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了地域性表达研究的具体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风景区景点地域性表达体系研究的内涵、主体内容、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体阐述。基于风景区独特的资源环境,通过改造和利用物质形态的历史景观、遵循与传承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景观,实现景点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和尊重场所精神。在深入分析地域性表达的特点后,总结地域性景观受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社会条件要素的共同影响,为研究其表达方法打下基础。   风景区景点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的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从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入手,重在表现地域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其次,通过符号语言的转换对景观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并遵循生态设计的理念,满足现代风景区功能需求,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地域性诠释。再次,组织利用空间构成要素,重构既自然又饱含形式美的人性化景观空间;最后,依据场所精神来营造景观的整体氛围,从而完成了意境的抽象表达。   论文最后在南宁青秀山中心服务区景点设计的实际案例中充分应用上述理论体系方法,凸显场所地域特征,挖掘岭南民俗文化,合理运用景观要素和组建景观空间,塑造景观意境。理论应用到实践,实践反馈出理论,进一步探索风景区景点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的理论体系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固体废物处理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内容,固体废物的小型生物处理装置是必要的实验装置,在原有实验资源基础上设计出不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的小型发酵装置,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固体废物实验教学生物处理装置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本科生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具有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实验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自然生境中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资源(光、水和土壤养分)通常呈垂直异质性分布,而环境中各种资源的垂直空间分布(地上与地下)常不一致。克隆植物可以通过觅食与克隆分工实现对这
风景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景区开发的依据,研究以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对保护区内各景点实地探勘和调查分析确定风景旅游的的质量水平。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洪湖大
本研究以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和转ACS反义基因的中国水仙试管小鳞茎为试验材料,进行如下研究:①叶片ACS基因同源克隆;②愈伤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③初
近年来,我国林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国家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信息化在促进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的同时,有力的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林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然而林业信息化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林业信息化投入都能带来高效益,为了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引导林业信息化朝着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林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指导林业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必
本文在对上海延安中路绿地和徐家汇公园的植物造景进行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植物景观的不同类型选取了19个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案例,包括建筑小品植物景观、水体植物景观、
本文从柽柳(Tamarix hispida) cDNA文库中克隆到了一个Prx基因(ThPrx1),该基因是活性氧清除酶类过氧还蛋白(Prx)家族成员。ThPrx1全长为851 bp,开放读码框自165位的ATG起,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