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总体趋势下,科技、信息、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在加快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与社会的不断趋同。园林景观逐渐丧失其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特色,缺乏灵魂、空洞而雷同的景观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景观情感的需求,人们更愿意选择尊重自然环境、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风景区作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其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景点设计就更应注重地域性的表达。地域性,是景观设计中一个永恒的课题。风景区景点设计的地域性表达观念的倡导是对景点地域文化缺失的恐慌,对景点丧失独特魅力和竞争力趋势的担忧。只有扎根于地域的土壤,景点才会有其存在的价值,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不断延续。
本文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地域性以及地域性景观含义的深入分析,总结国内外地域性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学习比较国内外优秀的地域性景观作品,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了地域性表达研究的具体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风景区景点地域性表达体系研究的内涵、主体内容、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体阐述。基于风景区独特的资源环境,通过改造和利用物质形态的历史景观、遵循与传承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景观,实现景点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和尊重场所精神。在深入分析地域性表达的特点后,总结地域性景观受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社会条件要素的共同影响,为研究其表达方法打下基础。
风景区景点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的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从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入手,重在表现地域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其次,通过符号语言的转换对景观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并遵循生态设计的理念,满足现代风景区功能需求,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地域性诠释。再次,组织利用空间构成要素,重构既自然又饱含形式美的人性化景观空间;最后,依据场所精神来营造景观的整体氛围,从而完成了意境的抽象表达。
论文最后在南宁青秀山中心服务区景点设计的实际案例中充分应用上述理论体系方法,凸显场所地域特征,挖掘岭南民俗文化,合理运用景观要素和组建景观空间,塑造景观意境。理论应用到实践,实践反馈出理论,进一步探索风景区景点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的理论体系和现实意义。